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百年家乡话党恩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5-06 09:39:57 【字体:

  我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我是新中国版图上那颗闪烁的地标,是安徽省境内第一支红色武装红十一军三十二师的诞生地,是红色金寨中的鲜红印迹。我的名字叫“斑竹园”。

  在那漫长黑暗的封建社会,我的祖祖辈辈当牛做马,饱受任人鞭挞之苦。终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这里传播,1924年秋金寨县境内的第一个党组织笔架山农校党支部建立,给这里带来了曙光,给我带来了新生和希望!

  在中国共产党光辉思想照耀下,斑竹园人民奋起投身革命,1929年5月镇境举行了震惊华夏的立夏节起义,在安徽省境内打响了向国民党反动派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三千多家乡优秀儿女策马戎装,转战沙场,八百多名在册革命烈士、七位开国将军,他们用生命、用鲜血构筑了共和国的脊梁。

  1949年,家乡的土地,艳阳高照,红旗飘扬!我是新中国的儿子,在党的怀抱里长大。回顾成长历程,我无比幸福,无比兴奋,无比骄傲自豪。

  在《东方红》的旋律声中,在“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的歌声伴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欢快激情中,我豪情满怀地走上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党的引领下,一穷二白的我,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逐渐兴起。封闭千万年的原始森林,1962年架起了有线手摇电话,1669年开通了境内长岭关至县城梅山的公路,1973年建起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桥口电站……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党搀扶着我,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登上脱贫奔小康的彼岸。

  然而,由于遗传基因,我仍是一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的患童。贫困制约了我的健康成长,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84年5月开始,中央军委八次派出医疗队来到金寨县,医治我身上的创伤,彻底根治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天花、霍乱、结核、麻风等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各类传染病。1994年1月、10月,1997年8月,时任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三次亲临斑竹园镇长岭关村访贫问苦,研究脱贫良方,遍洒党的阳光雨露。

  进入21世纪,破天荒的奇迹不断地在我身上发生:2005年,开天辟地以来的农村税费被取消,实现农民零负担;2006年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2007年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2010年实行农村居民养老保障;2012年为60岁以上人群免费体检;2017年开通镇域“一元公交”,农民生活城市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党发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号召,并许下“全面迈入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几年来,结对帮扶、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教育支持、医疗救助、易地搬迁、政策兜底……上下左右、千方百计一齐向我发力。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党教我学会了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脱贫先治愚,致富先立志。2.56万优秀儿女,不等不靠,在这148.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励精图治,大展宏图,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的目标。

  我成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六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六安市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小镇-省级特色小镇。在党的培养下,我连连获得殊荣:2011年,连续6年获“六安市重点镇建设先进镇”;2013年,获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2017年,连续三年获“安徽省级生态乡镇”;2020年连续四年获“安徽省文明村镇”。

  百年的光辉历程,百年的峥嵘岁月,我逐渐走向健壮、成熟、富有。如今,我成为镶嵌在大别山中一颗引人夺目的璀璨明珠!

  我是一位风华正茂、血气方刚、充满青春活力的少男,大别山连绵起伏的山脉是我坚强的骨骼,川流不息的沪蓉高速公路、合武铁路是我体内的两条大动脉,时刻涌动着心潮澎湃的激情。

  我是一位风姿绰约、国色天香、妩媚动人的少女,郁郁葱葱的斑竹是我满头秀发,花团锦簇的集镇是我灿烂的笑容,竹根河哗哗的泉水是我欢乐的歌声。我欢呼,我跳跃,我的明天更美好!(吴继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