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助听障者获新“声”
“今天是晴天”“小明是我朋友”“火车晚点了”……日前,在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陈女士正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术后语言康复训练。作为我市“扶贫助残,启聪助听”公益项目的受益者之一,失聪多年重获新“声”,让这位78岁的老人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女士双耳出现进行性的听力下降已有十年,随着症状的加剧,到后来即便是佩戴助听器情况也没有改善。最终,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极重度神经性耳聋。经历了双耳听力突然严重的下降、多年无法与家人和朋友正常交流的日子,原本开朗、健谈的老人逐渐陷入了孤独而沉默无声的世界。直到她的家人通过我市今年7月启动的“扶贫助残,启聪助听”活动了解到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积极报名参加。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据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胡煜介绍,不论是儿童的先天性耳聋、还是成人甚至老年人的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在没有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提高或者恢复听力。
据介绍,“扶贫助残,启聪助听”活动是由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六安市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六安市人民医院、皖西日报社、六安市残联、六安市知联会、六安市之恩慈善协会、六安市爱心妈妈公益协会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旨在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方针,防止因聋致贫,助力皖西地区听障人士重返有声世界。活动将提供资金支持,向社会首批征募50位6岁以上的听障患者,由市人民医院作为手术服务机构,为受助患者提供听力筛查、术前检测、以及免费国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任务。经过严格筛查,陈女士成为在“家门口”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幸运者之一。
经过缜密的手术安排和详细的部署,排除手术禁忌症后,由胡煜主刀,于全麻下行人工耳蜗植入术。测量、做切口、开放乳突腔、磨出安放植入体骨床,开放面隐窝、刺破圆窗、植入体安放骨床内、电极植入骨阶、测试术中植入体阻抗……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手术室、麻醉科的共同努力下,历时1小时,植入体被安全且准确地植入到了陈女士的耳蜗内。经过伤口恢复以及对机器的适应,术后四周,陈女士回到市人民医院进行人工耳蜗体外部分调试开机。随着频率不断调整,终于在“滴”的一声后,陈女士听到了“失而复得”的声音。经过积极的语言康复训练,如今,她已经能够和他人进行正常交流,
“在手术及术后康复训练的费用中,除了医保报销的部分,自费费用都由公益项目全部补贴,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进行十几万元的人工耳蜗植入。”陈女士的家人表示,他们很期待,虽然老人已将近80岁了,但身体还不错,做了人工耳蜗,长时间的听力丧失带来的烦躁、忧郁情绪也没有了,对她以后的生活会更有保障。
据了解,除了陈女士外,今年截至目前,已经有将近20名听障患者享受到了我市“扶贫助残,启聪助听”公益项目带来的福利。下一步,还将继续征募听障者,为他们提供重返有声世界的机会。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听障患者都适合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此次入选标准为:6周岁以上、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无手术禁忌症;在(最好聆听条件下)双耳闭合式单音节或双音节识别率≤50%;佩戴助听器3~6个月无效或效果不理想等等。患者报名后,经过初步筛选和进一步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手术。(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