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困苦 唯念坚守
——我市援南苏丹医疗队侧记(3)
南苏丹医疗条件非常落后,医疗队援助的朱巴教学医院,是南苏丹最好的医院。其门诊和病房的硬件设施停留在国内上世纪50—60年代水平,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各个国家留学归来的都有。医院发不了工作人员的工资,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挂职在医院,工作在院外,上班散漫。检查设备和人员非常缺,仅能完成简单的血常规和艾滋病、肝炎筛查,简单的B超检查。本国无能力生产任何药品和医疗耗材,全靠国际援助。经常面临等米下锅。如果有时候援助物资不能及时到达,停止一切相关医疗活动。医院无力承担水电等费用,供水供电时间非常有限,很多援助的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国家政策是全民免费医疗,但仅仅免诊疗费用,相当于国内的挂号费,其余所有的检查都要另外缴费,并且全部是自费项目。朱巴市内私人医院较多,规模和条件都一般,看病的价格非常昂贵,很多穷困的民众根本看不起病。
医疗队的驻地暂位于朱巴北京饭店,是中国人在南苏丹开设的酒店,酒店大院实行封闭式管理,驻地的安全基本能保障。医疗队编制有随队厨师,一日三餐都有他准备。食材除了米面由国内货柜发往,基本都就地取材。饭菜口感一般不是特别挑的,都勉强能接受。生活用水都是井水,没有净化设备处理,泥沙含量非常大,沉淀物多,经常堵住马桶、龙头和发砂等,并且会导致很多皮肤过敏。洗澡用水都为太阳能,如果遇到阴天,没办法,就只能冲凉水澡了。
普儿科副主任医师朱长龙、新生儿科主治医师江长龙两位主任,在朱巴教学医院主持新生儿科工作,带领科室原有的两三名本地年轻医生,每天管理十几个重症新生儿,严格把控病例书写质量,完善治疗方案。他们与中国铁路建设集团在南工作人员沟通,改进新生儿科病房及监护室的设置,使其更加合理布局,更科学地应用。他们曾在科室仅能供氧,且只有少量糖水和简单抗生素的基础上,成功地复苏和抢救了一名不足7个月龄、体重仅700克的早产儿。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基本都是无能为力,采取放弃治疗,这在南苏丹整个国家都创造了奇迹。此次成功抢救的案例,给以后南苏丹当地医生救治此类患儿提供了强大的信心,意义深远。他们还多次到朱巴当地的孤儿院慰问,为孩子们提供免费的体检和相关疾病的诊治工作,受到孤儿院的热忱欢迎和感谢。下一步两位医生准备开展普儿科门诊,挤出有限的时间,为南苏丹儿童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
朱长龙告诉记者,援助中遇到的困难第一就是语言交流。当地居民都说阿拉伯语,南苏丹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因为文盲率特别高,所以会说英语的人不是很多。看病只能靠助理翻译,但有的助理,英语发音有很重的地方口音,也不是很好理解,所以沟通起来特别累。只能多听多说多记,慢慢进步,有时借助翻译软件和肢体语言帮助。再者就是缺医少药、缺耗材缺设备。有时候想看的病,没有药,没有检查,没有治疗的设备,想开展像国内一样的业务,基本不可能的。所以有时,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省则省,能找代替的尽量找替代品,周密计划,把国内援助的物资尽量都用在刀刃上。“医院水电常规供应不正常,我们不奢求有空调电扇之类的降温设备,即使手术和一些操作,都必须在每天2-3小时有限的供电时间内完成。”
虽然困难不少,但是援助中遇到暖心事依然让他们感动不已。南苏丹人民对中国人相对比较友好,走在路上,不管大人孩童,都很自然地用汉语“你好”跟队员们打招呼,甚至是牙牙学语的幼儿,都愿意和他们亲近。“当我们尽全力地抢救完病人或者进行了一台很成功的手术以后,当地工作人员会当面竖起大拇指,表示敬佩和赞美。”江长龙告诉记者,医疗队到孤儿院探望孩子们的时候,他们可以和自己一起唱歌跳舞,聊天运动,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忘记失去父母的痛苦,继续快乐地成长,令人非常感动。“在学校给学生们上完课,他们把写着各种表示爱和感谢的纸条送到我们手里的时候,让我们充分体会到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老师的崇高敬意,体会到在陌生国度当老师的快乐。”(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