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志愿者 兴趣所至热爱不减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皖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兽面纹尊,于1999年3月在六安市委党校工地出土……”在皖西博物馆《走进皖西》陈列室,57岁的志愿者王海明正在为游客讲解。日前,在由安徽省文物局主办的全省博物馆“十佳志愿者”推介活动中,我市推荐的皖西博物馆志愿者王海明被评为全省首届博物馆“十佳志愿者”。
见到王海明时,他刚参加完全省博物馆志愿者培训班的课程,回到六安。一见面,他便和记者说起这次培训,“听到了全国知名专家的讲课,受益匪浅,也提高了自己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对今后志愿讲解服务有帮助。”同时,他还在现场与大家分享了从事博物馆志愿者工作的经验与收获,与其他省市的志愿者进行了交流、探讨,开心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是我做志愿者的第6年了。”王海明说。
退休前的王海明是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的一名职工,干了30多年的地质工作,常年地下探秘的工作经历,让他对文物考古及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5年的春天,他来到皖西博物馆参观,参观之余听闻馆内在招募志愿者,就填写了一张申请表,从此成为皖西博物馆的一名文博志愿者,主要承担基本陈列馆的志愿讲解工作,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为观众服务,年均服务时间超过100小时。
要做好一名文博志愿者,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熟悉场馆知识、馆藏文物,通过博物馆的培训考核后,才能上岗。志愿者的路也不是短暂的,而是一件长久的事。王海明说:“有的朋友听闻我在做博物馆志愿者,也来咨询,我首先告诉他们就是‘要坚持。’”6年多来,王海明熟悉了博物馆的工作流程,熟识了馆里的文物和展览,为了提高志愿服务水平,他常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博物馆边看边听、边学边讲,参加朗诵协会学习仪表仪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聚会喝酒时,我们说‘炸罍子、炸罍子’,大家知道‘罍’字是什么意思吗?罍是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这件春秋时期的文物‘蟠螭纹罍’在当年就是一种酒器……”风趣又“接地气”的讲解词,是王海明的特色。为了更好地宣传馆内文物,他还发挥文艺创作所长,以皖西博物馆里的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展陈文物为素材,先后创作了诗歌《我为你写下六安》,《青铜罍情》,《唐宋的月光》等作品。其中《唐宋的月光》通过研究观赏唐宋时期的各种美轮美奂的陶、瓷器进而联想而创作,《青铜罍情》则通过馆内所藏青铜罍为灵感创作而成,在观众和读者中传播,很好地宣传了皖西博物馆的文物藏品。
据悉,近年来皖西博物馆坚持对文博志愿者进行长期有序地培训、考核,拓展文博知识、提升讲解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除了做好自己的志愿讲解工作外,王海明还积极发挥老志愿者的传帮带作用,向年轻志愿者分享交流志愿服务的经验,和讲解员老师探讨如何通过讲解让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说未来还将一如既往地热爱志愿者活动,为观众和游客服务,“希望继续做好观众和文物之间的纽带,希望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邱杨 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