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援藏路 浓浓雪域情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他们的工作生活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的辛苦付出让众多被疾病困扰的家庭重燃希望,他们就是援藏医务工作者,一个与生命健康相连的群体,在高原上的救死扶伤中,播撒医者仁心,让情怀和梦想绽放在雪域高原。
西藏,您好!
2020年7月23日,是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市二院)装备部毛宗普此生铭记的日子,随着飞机缓缓降落贡嘎机场,他原本平静的心变得异常激动和紧张,刚一走出机场,西藏同胞们淳朴而热情的眼神让紧张的心情得以舒缓,脚踏西藏大地,纯净如洗的蓝天,风划过耳边,情不自禁地呢喃:在这片大美之地,我要留下痕迹,完成我的责任和义务,诠释我的情怀。
从平均海拔75米的家乡来到平均海拔3700米的山南,带着对这片土地的虔诚和“为西藏同胞做一点事情”的愿望,医疗队顾不上奔波的疲累,迫不及待地奔向根据地——山南市人民医院。途中援藏老前辈讲述了工作生活中注意细节和当地文化,入迷的毛宗普全然忘了还有高原反应这回事,但还没有下车,头晕耳鸣、口唇和指甲渐渐发绀,紧接着呼吸困难、迈步艰难,排山倒海般袭来。接下来的一周毛宗普只能卧床式生活,援藏老前辈对他无微不至地关心,事无巨细地告诉他在西藏生活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帮助他尽快适应。
毛宗普告诉记者,在医疗人才座谈会上,安徽省援藏总领队的讲话让他重新认识了山南,对援藏的意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了援藏是为了什么,援藏解决了什么,援藏留下了什么,也让自己对前辈的奉献精神感动和敬仰。
渐入“佳”境
入藏半月后,医疗队正式进入工作岗位,毛宗普第一时间了解所在科室现状和现存问题。由于科室成立时间短,存在设备管理和维修经验不足。他与科主任共同修订了设备管理和维修规章制度,提交工作年度规划报告,完善巡检、维护、保养、维修记录本及大型设备的效益分析,制订计量设备质量控制,对设备的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此外,毛宗普还带领科内工程师对临床科室查房,在掌握各仪器使用情况的同时,也了解到科室对设备使用和维护所遇到的问题,与科内工程师进行现场共同研究探讨,手把手教学,倾囊相授,提供专业指导,在将专业技术留在西藏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
在山南工作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缺氧,脚步稍快,或用力时头晕气喘、呼吸困难就会伴随而来,只能是干一会歇一会,这对习惯健步如飞去工作的毛宗普是躯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另外山南市人民医院处于偏远地带,交通不便,新院区搬迁时需要移机磁共振,为了保证使用,必须加班加点,但在励磁的关键时刻,主要工具“不给力”,通过物流邮寄工具至少需一周,为缩短时间,保证机器尽早投入使用,毛宗普和其他工作人员将工具托运后亲自接机取设备,使得时间缩短到只需一天时间,尽最大努力为临床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也为西藏人民的健康增添了一道屏障。
雪域情深
毛宗普告诉记者,当得知要去援藏的那一刻,心里非常激动。“援藏是一种荣幸,是人生的一种特殊的经历。能够为祖国的边疆做出一点贡献,能把自己专业技能带过去,为服务藏民,为当地医疗的发展提供帮助,对我来说是一种幸运,也是医院领导对我的信任,将这份责任交给了我。援藏之路注定是弥足珍贵的,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去,义无反顾。”
家里对于毛宗普援藏的决定给予支持的同时也有所担忧。担心高原反应会让他不能适应,所以提前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西藏地区的环境和气候,快速地让毛宗普调整身体状态,并准备好所需物品以及预防高原反应的药物。“孩子更是每日都叮嘱我,爸爸,去西藏的药吃了没?”毛宗普欣慰地说道。
友情是毛宗普在援藏路上见到的最美花朵之一,“比如我的房间没有弥散氧,其它队友有遗留下来的制氧机会让给我们房间没有弥散氧的队友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高原反应,让身体也更加舒适;科内的当地同事会从家里每日给我带自制的酥油茶,让我御寒保暖;同时告诉我很多藏族文化,闲暇之余带我领略当地风光,感悟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他告诉记者,“我们的工作虽然平凡,却是临床工作重要的保障,也是人民健康的一道屏障。比如:现在转运呼吸机在急诊和ICU中用途很广,有次查房时突遇使用中转运呼吸机故障,不能使用,对故障立即进行判断,有效解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诸如此类等等。我们经常帮助解决科室遇到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问题,既保证工作的有效性,又能增加仪器的使用寿命,节省开支。”
西藏的美存在于言语之外,空旷寂静的原野,幽深浩瀚的湖泊,朴实信赖的高原红,让毛宗普有了更坚定的信仰,援藏的工作经历是他人生中的精神之行。一次援藏行,一生山南情!更加努力的毛宗普,谨记“二院人”,发挥“老西藏”精神,为山南市人民医院的发展奉献一份光,为西藏的医疗保障添砖加瓦。(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宋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