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顶格” 幸福“满格”
“他们多次上门,忙前忙后,非常上心,对方很快就付给我们10万元钱款,现在轻装上阵,一点包袱都没有了。”日前,聊起为企纾困解难“法治体检”,六安高新区一家环保企业负责人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去年8月份,安徽中仪律师事务所柴苒律师,前往该环保企业开展“法治体检”,企业负责人反映:“有10万元欠款,对方一直拖着没有支付。”柴苒了解到企业的诉求后,帮企业与法院进行沟通,与被执行人达成共识,1个月内,就收到了钱款。
作为党委、政府的助手,民营企业的“娘家”,市工商联与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建立了日常沟通联络机制,共同搭建咨询、调解和申诉交流平台,形成了工商联反映的涉企司法诉求,相关部门优先快办和跟踪问效的良好局面。
当前,随着我市民营经济不断壮大,企业数量多且发展速度快,他们在生产经营、劳资管理、民间借贷等方面矛盾纠纷逐渐增多,矛盾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凸显。如何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市工商联与市司法局、市律协等联合,创新开展“法治体检”活动,梳理企业法律风险点676个,提出法律意见建议522条,为企业避免了很多法律纠纷。
当面调解、电话调解、微信调解……历时半个月,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一家出版公司与职业培训学校间的著作权纠纷,避免了双方诉诸于法院,减少了时间及经济成本。近年来,全市工商联系统,大力加强商会调解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商会调解与法院诉讼程序的有机衔接。聚焦诉源治理,调解与治理同步,在发挥“调”的优势中,推动法律服务走深走实,助力法治化营商环境提档升级。
“3000万元境外汇款,被列为嫌疑款项冻结,通过多个部门协调,第二天就解冻啦,速度真得非常快。”福建商会一家会员企业如此说道。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市工商联联合市委统战部、市公安局、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部门,通过召开季度企业家座谈会、法律服务恳谈会和深入企业走访调研等方式,面对面了解企业的困难诉求,形成办理责任清单,及时反馈给市营商办并协调相关职能部门跟踪办理。2023年,共收集问题清单44条,均已全部办结。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市工商联每季度牵头开展民企评营商环境工作,在以评促改中助力营商环境改善。合理布局营商环境“传感器”,围绕做好民企评营商环境工作,根据全市产业布局和行业分布特点,兼顾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企业,将民企调查点由305家扩大到430家,并把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纳入其中,通过每季度收集分析企业填报的调查问卷,全面准确掌握民企对改善营商环境的真实诉求,全面提升营商环境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据市工商联负责同志介绍,民企评营商环境对象既有库内企业,也有库外企业,考评对象涉及全市40多万家市场主体。为将以评促改落到实处,每季度依据评价结果中反映的问题,联合县区工商联和营商办组织有针对性地走访调研,深入查找问题症结,一个个突破解决,确保解决一个问题,避免一类问题,解决点上问题,避免面上问题,积小成为大成,久久为功,有效地促进了全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记者 储著坤 通讯员 郭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