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感人!看普通人的战"疫"

编辑:高方勇 来源:中安在线 发布时间:2020-03-03 09:47:49 【字体:
  编者按: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有冲锋在前的医务人员,有深入一线的党员干部,还有更多默默无闻坚守岗位的普通工作者。为了战胜疫情,他们无私无畏,吃苦耐劳,以坚定、奉献和温暧,构筑起防疫控疫屏障。他们就是你我身边的一个个普通的战疫者。
 
  守护天使的暖心“姨”
 
  “自来水,清又清,洗洗小手讲卫生。饭前便后勤洗手,病毒不会跟着走……”2月25日,在蚌埠市社会福利院儿童部兰馨室,6岁的小婷和伙伴们正在护理员“小姨”周蓓蓓的带领下,跟随音乐的旋律愉快地动起小手,歌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满室温馨。
 
  在蚌埠市社会福利院,生活着小婷和其他100多名孤残儿童,他们绝大多数身体病残、抵抗力差。疫情发生以来,为了减少人员流动,福利院实行封闭管理,该院党建品牌“小姨工作室”的21名护理员舍弃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始终坚守在岗,精心呵护孤残儿童。
 
  兰馨室是福利院的女童寝室。 39岁的“小姨”周蓓蓓是位老护理了,做事麻利认真。疫情期间,她除了负责给孩子们穿衣、刷牙、洗脸、喂营养餐、换尿不湿等,还要负责具体防疫事宜。每天室内两次紫外线消毒,每个孩子早中晚3次体温测量。她还专门从网上下载七步洗手法儿歌,每天按时带着孩子们去唱去做,几天训练下来,孩子们慢慢养成了勤洗手的好习惯,每次做完活动就拽着周蓓蓓去洗手。
 
  儿童部蓓蕾室需要护理的都是重残幼儿,11个孩子没有自主生活能力,吃喝拉撒全靠“小姨”们操持。护理员“小姨”宋先叶已有10多天没回家,她的丈夫在国外打工,女儿托付给同小区的亲戚照料。宋先叶做完日常护理,还要给重残幼儿做康复训练,晚上9点多将所有的孩子安顿睡着,她才得空跟女儿视频,匆匆叮嘱几句,又放下手机收拾室内卫生。
 
  抵抗病毒,提高免疫力是关键。 “小姨”们还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特点,设置了踩气球、跳绳、仰卧起坐、俯卧撑等多种运动项目。为了给孩子们做一顿可口的营养餐,刚做完手术没休息几天的“小姨”蔡士兰坚决要求到岗,每天清晨5点多就在儿童部配餐室忙活。洗干净的鲜鱼剔骨去刺,鱼头、鱼骨炖上汤,鱼肉剁成鱼泥,放入蛋清、配料搅拌,做成鱼丸……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蚌埠市社会福利院的21位“小姨”就像21个守护神,用无微不至的照顾为这群折翼天使筑牢抗疫的坚固防线。(记者 孙言梅 通讯员 朱永鑫)
 
  累倒一线的村干部
 
  “孩子,我和你妈妈、你的孩子来看你了! ”2月2日上午,凤阳县红心镇红心社区居民韩丙清和妻子带着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在县人民医院ICU病房,祈祷着韩世磊早点醒过来。
 
  疫情防控一线突发重病的韩世磊,1990年8月生,退役军人,中共党员,现为红心镇红心社区干部、民兵营长。
 
  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他与社区干部群众一道,没日没夜地开展疫情宣传和返乡人员排查工作,值守在乡村道路的交通卡点上。从1月23日(腊月二十九)起至病发,韩世磊一直在为疫情防控工作奔忙着。按疫情防控网格化管理要求,他负责第8村民组共302名村民疫情防控工作。每天他都要逐门逐户地对网格内群众进行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不定时开展巡查排查。“社区实行每天24小时分组轮流值班制度。每次轮到值班的时候,韩世磊认真负责及时处理各种问题,轮到他休息的时候,他却放弃休息时间,配合村里其他人员进行卫生消毒等工作,基本上是连轴转,一直没有得到很好休息。 ”红心社区党支部书记王俊兰说。
 
  2月1日14点左右,韩世磊在完成当天上午的值班任务后,回家急匆匆扒了几口饭,又回到了卡口执勤。“当时我俩正在值班,世磊突然跟我说,他的右腿发麻。我让他去旁边车里休息。到车里没一会,他又说胳膊也麻,手机都拿不住了……”红心社区支委委员黄宗俊说。
 
  随后,韩世磊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据接诊医生、凤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生王新海介绍,韩世磊为自发性脑干出血,过于劳累、紧张,得不到休息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经过凤阳县人民医院精心救治,目前韩世磊身体恢复很快,意识清醒,饮食正常,能与亲人和医护人员正常交流。
 
  在同事眼中,韩世磊年轻、能干,还懂电脑,是村里不可缺少的骨干成员;在邻里长辈的眼中,韩世磊孝顺、懂事、脾气好,处处为他人着想;在妻子印长娥的眼中,他温柔、善良、事业心强,是个不顾家的工作狂。
 
  2014年,韩世磊当选社区干部后,因社区事情多,家里的事情很少顾上。
 
  韩世磊在社区就像钉子一样,哪里需要,他就钉在哪里。由于工作认真、能力强,2015年至今,他先后被评为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民兵营长、县“经普之星”等称号。他用自己最朴实无华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应有的担当。(通讯员 陈友田 张树虎 记者 周连山)
 
  身残志坚的检测者
 
  “21天前,我到亳州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岗工作至今,每天工作量很大,后来戴着假肢的双腿都适应了新的工作状态,没前几天那么疼了。 ”2月26日,被抽调到亳州市疾控中心病毒检测室的蒙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东区检验科主任胡永胜告诉记者。
 
  “80后”的胡永胜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学检验专业,擅长临床免疫学、基因扩增(PCR即核酸检测)检验,1994年时因一场车祸他失去了双腿。走上工作岗位后,胡永胜凭借着顽强的意志扔掉了双拐,依靠假肢的支撑,不断在事业上迈出求索的步伐。
 
  疫情发生后,作为拥有核酸检测岗位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胡永胜意识到检测岗位肯定急需专业人员,也深知其中的危险和困难。
 
  “当时听说亳州市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工作超负荷运转时,我坐立不安了。我拥有核酸检测资质,特殊时期就应该为党和人民奉献一份力量。 ”2月5日,胡永胜主动向组织递出了“请战书”,迫切要求到疫情防控一线去。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临行时他只告诉了妻子。
 
  2月6日上午11点,胡永胜的“请战书”获得组织批准后,当即驾驶着残疾人专用车赶往亳州,下午3点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至今一直奋战在一线。
 
  “别人穿防护服最多5分钟就能穿好,但胡永胜估计得10多分钟才能整理好。每天连续七八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双腿肯定比平时会难受很多。 ”同事们说,他从没因自己的身体影响工作,每次他都严格按照检测标准执行,每一份检测结果都是合格的。
 
  说起相隔20多天没见的3个孩子,胡永胜流露出满心的思念。 “肯定想啊!大的刚上一年级,一对双胞胎才3岁多,都是懵懂的年龄,他们天天也在找我。 ”胡永胜说,好在有家人的照顾,才解除了自己的后顾之忧。(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葛新爱)
 
  坚守防控第一线
 
  今年59岁的张国民,是普济圩现代农业集团公司派驻云岭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正值脱贫攻坚决胜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正月初二,张国民在云岭村微信工作群看到村里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当即提出放弃休假回村参加疫情防控。村党总支书记杨兴慧建议他等正常上班再来,疫情防控工作先由村“两委”成员承担着。“关键时期,我在家里怎么待得住,我要与大家战斗在一起。 ”初五一大早,张国民来不及跟村干部打招呼,就从普济圩驱车赶到云岭村,迅速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
 
  在张国民的带领下,云岭村发动党员、自然庄组长、村民代表等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通过“组组通”广播、悬挂横幅、张贴通告、进组走访等多种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做好湖北返乡人员的摸排筛查、监测和居家隔离工作。在近800名返乡过年村民中排查出湖北返乡人员16人后,他带领村“两委”成员、各党小组长实施包片分工负责,采取“人盯人”“点对点”方法,确保湖北返乡人员居家隔离观察。
 
  “在家的村民,没有人不认识张书记,村民们与他因扶贫结下深厚的友谊,此次疫情防控,看到他心里都踏实些。”村委会主任章金洲说,张书记到村后一直在疫情防控一线奔走。“我不仅仅是扶贫干部,也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扶贫要在一线,抗击疫情更要在一线。 ”
 
  由扶贫干部变身“疫”线战士,张国民还坚持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两手抓。春耕在即,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城复工,他带领工作队与包片村干一起,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相关手续,对过去外出务工的70多户贫困户重点关注,上门了解他们的务工意愿和帮扶需求。目前,云岭村的疫情防控与脱贫攻坚、返工复产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记者 林春生)
 
  抗疫保电冲在前
 
  “孙主任,二院今天用电情况怎么样,配电室的设备运行都还正常吧? ”疫情发生以来,每天一大早戴建华就会拨通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配电室管理负责人孙黎的电话,询问市二院的供电情况。
 
  疫情防控期间,阜阳供电公司市场室电力保障班班长戴建华负责的重点保电单位中,阜阳市二院主要负责全市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而阜阳市疫控中心则主要负责采集疑似患者样本的病毒检测,这两家医疗单位的供电保障十分重要,担在戴建华身上的责任也很重大。当初,市场室负责人在进行抗疫保电人员安排时,戴建华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参加保电并增加自己的排班频次。 “我是一名老党员,这个时候我不去谁去! ”
 
  在对阜阳市二院的供用电情况仔细检查时,戴建华发现,医院备供容量较小,无法实现全主全备运行方式,如果主供专线失电,备供线路容量无法及时提供安全供电保障,将严重影响医院内各类医疗设备正常工作。戴建华及时向公司汇报,联合运检部门将二院备供容量由4000千伏安提高到9000千伏安。接下来,戴建华不间断对医院供电设备进行运行巡视,指导用户进行两路电源切换操作,帮助医院制定供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联合公司应急发电车24小时值班待命,作为医院保供电最后一道防线,全力保障医院用电。
 
  “戴建华基本上每天都来,询问医院线路和配电室设备运行情况。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我们随时保持联系,及时沟通用电情况。 ”阜阳市二院配电室管理负责人孙黎告诉记者。
 
  在一次对阜阳市疾控中心的用电情况排查后,戴建华和同事对配电设备可能出现的隐患向中心专职电工进行了告知和提醒,并提出了为病毒检测室安装UPS不间断电源的建议。同时,为保障病毒检测用电,戴建华还专门为病毒检测室临时敷设了一条备用供电线路,使得病毒检测室做到双电源供电。(记者安耀武通讯员于勇)“拉黑”父母的“80后”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病毒肺炎疫情,泗县有这样的两口子,同时投身到防控战“疫”中,用他们的爱和坚守诠释着“家”的深刻内涵。
 
  苌力是泗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的分子生物组组长,韩云是泗县中医院检验科生化组组长,都是各自岗位的业务骨干,他们是大学同学,2010年秋天走到了一起,并有一双可爱的女儿,大的九岁,小的才三岁。他们原计划大年初二回韩云临泉老家过年,面对疫情,大年三十迅速取消休假,第一时间向医院提交了支援湖北的请战书。虽然两人最后没有去湖北,但他们在完成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承担起疫情防控工作。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1月26日韩云所在的泗县中医院封院并作为新冠病毒肺炎防治定点医院,中医院检验科拟定分两批人员入驻防治前线。韩云主动请求加入第一梯队,她说:我年轻有优势,我先上。自那以后,韩云再没有回过家。
 
  2月8日,泗县中医院检验科接到院部任务,要求派两名检验人员对发热病人、隔离留观病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病人采集咽拭子。韩云又一次主动报名,并一连工作15个小时,采集咽拭子近100例。
 
  2月14日,情人节。泗县人民医院要派人承担病人的新冠病毒核酸筛查咽拭子采样任务,苌力毫不迟疑主动请缨。
 
  苌力、韩云夫妻二人一直坚守工作岗位,两个孩子只能交给年迈的父母来照顾。“两边父母都有高血压,不能激动,咱俩又在一线,有时微信朋友圈发工作和生活的信息,他们知道后,会不会情绪激动? ”两口子决定,“拉黑”父母的微信朋友圈。
 
  在韩云的手机里,有他和爱人刚刚微信聊天内容:“云,对不起,跟我在一起,你受苦了,我们是夫妻,也是携手战疫的战友。在恋爱时,我曾发过誓,跟我回老家泗县工作,我不会让你受苦。这一路走来,我食言了! ”“力,春已至,望山河无恙,疫情结束以后,我们一起去迎接春暖花开! ”(记者 何雪峰 通讯员 刘海峰)
 
  千里驰援的好“的哥”
 
  “当时没想太多,就是希望出一份力,让我们的‘火雷’神山医院早日建成、早日使用、早日治病救人。”2月25日,从武汉归来已14天的王太兵正式解除隔离观察,回家和亲人团聚。
 
  今年49岁的王太兵是广德市一名出租车司机,也是一名党员和退伍军人。1月29日,他独自驾驶着出租车,踏上了去武汉支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之路。
 
  身为出租车司机,王太兵习惯用车载广播收听时事新闻。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他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 1月23日,他听广播说武汉将建设一座集中收治肺炎患者的医院,“我也能帮上忙”,王太兵的心开始活动起来。
 
  1月29日,一则火神山医院招募义工的信息,让王太兵坐不住了,“一定要去支援武汉”。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后,吃完晚饭的王太兵稍作准备便启动出租车,踏上了全程600多公里的“逆行”之旅。 “这是我第一次去武汉,当时一点没觉得困和累,就想着要快一点赶到。 ”
 
  经过8个小时的行程,1月30日凌晨时分,在离火神山医院最近的武汉西高速出口,王太兵被执勤人员拦了下来。“我来自安徽省广德市,我是到武汉火神山医院去的,我要去当义工。 ”王太兵告诉对方。测温、登记、填表……一番沟通确认之后,王太兵被放行。
 
  “我以前当过瓦工、电工,会驾驶、有经验,能立即上手,不会耽误,不拖后腿。 ”在火神山医院建设工地,经过简单的培训后,王太兵轻车熟路地担负起了繁重的建设工作,从搬运物资、搭建厂棚到组装医疗器械、调配建材零配件,每个环节都有他的身影,累了吃一碗泡面、渴了喝口水、困了坐在地上眯一会儿……
 
  为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中,王太兵在火神山医院旁租了一间屋子,“干活的时候,一身汗,热得想脱衣服,一回屋感觉到冷才知道现在还是冬天,得赶紧换,不然受凉了我就不好去帮忙了。 ”
 
  在火神山医院工作的这段时间,王太兵认识了很多“战友”,都是全国各地赶来支援的义工,“大家虽然互不相识,但都有共同的目标,所有人都铆足了劲,争取早日把医院建好。 ”王太兵说。
 
  2月2日,备受全国关注的火神山医院建设完工并正式交付,王太兵却没有立即回家,他又去了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当义工,主要是配合当地环卫等部门做好卫生保洁等工作。 “环境好了,里面的患者也住得舒服些,这是我每天工作最大的动力。 ”王太兵说。
 
  2月8日雷神山医院交付使用,忙碌的王太兵终于松了一口气。 2月11日,王太兵踏上了回家的路。回到老家后,他主动接受隔离。
 
  离开隔离点后,王太兵听说自己所在的桃州镇荷花社区正在招募志愿者,他立即响应,“疫情还没结束,只要社区需要,我随时准备报道! ”(通讯员 缪琦 陈政 记者 张敬波)
 
  生命救护的“摆渡人”
 
  疫情防控中,有这么一群逆行者,他们没有悬壶济世的医术,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同医护人员一道,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他们就是生命“摆渡人”——120急救车驾驶员。
 
  作为池州市疫情防控的重点地区,东至县总医院15辆救护车由县指挥部统一调度,承担全县120的普通急救任务。程鹏,就是其中一辆120救护车的驾驶员。
 
  程鹏,今年37岁,从事120急救车驾驶已经5个年头了。
 
  “疫情期间,最多的时候一天出车七八趟,一天24小时有十几个小时在路上。 ”程鹏告诉记者,从大年三十取消休假到现在,他没有睡过一个好觉,累了就在驾驶座上眯一会;没有正点吃过一顿饭,经常是站在路边匆匆吃一碗泡面。
 
  2月10日凌晨,寂静的S222省道,蓝色警示灯划破宁静的夜空。 14辆救护车火速奔赴东至县昭潭镇龙潭村,将密切接触者运往该县三个集中隔离观察点。
 
  “为防止交叉感染,每辆车只能运送一位隔离者。”程鹏说,来回20多趟,连续跑了40多个小时,加起来跑了2000多公里。
 
  在来回奔波的路上,程鹏一直打开车窗,不断的提醒自己打起精神,专注开车,确保每一位运送者安全到达目的地。
 
  “把密切接触者送到集中观察点,回到医院时,已经是第三天的下午。
 
  连续30多天,每天工作超12个小时,睡觉也不敢脱下工作服……高压下,程鹏没有一丝怨言。“我觉得这是我的职责所在,累点不算什么。 ”他说道,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赶紧过去,回家好好的睡一觉。(通讯员 陆静靓 记者 徐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