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文化中国行】一个地名,映照金戈铁马的三国烽火

编辑:高方勇 来源:中安在线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08-18 10:25:59 【字体:

三国时期筝笛浦所处的位置

筝笛浦碑文

藏舟浦碑文

  内容摘要

  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有万物初生之意,也指古时战士的护身衣,常用来形容武器和士兵。

  在合肥市长丰县东部,有一个以“甲”命名的古镇——造甲。

  这个看起来有些奇怪的地名,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01 造甲背后的“三国密码”

  长丰县造甲乡的东北部,在与肥东县、定远县交界处,有一个名叫“马塘”的村落,村内有一座小二型水库“马塘坝”。

  “别看今天的马塘坝面积不大,但据专家勘测,历史上这里水域辽阔、草木葱茏,是军队养马场、饮马场的不错选择。”马塘村党总支委员董凯旋介绍,三国时期,这里便曾是魏军豢养军马的地方。

  距离马塘村几分钟车程,有一个名为“周仓”的地方。路边,连片绿油油的菜地下面,“藏”着一个大型古墓群,根据今年文物“摸底”的结果,其属于汉代。

  “这可能印证了一个传说:曹操曾在这里建有仓房,用于囤积粮食和兵器,周仓因此得名。”造甲乡文化站站长罗群介绍。

  “这一切都源于造甲之名的由来——这里,曾经是魏军屯兵造甲之处。”说这话的是长丰县政协民宗委主任、三级调研员董良东。

  他是土生土长的造甲人,为留存乡村记忆,多年前曾深挖过本土的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公元215年,曹操下令,在西津河与肥水交叉处修建堡垒,部署500名弓弩手常驻,以此抵御由巢湖向合肥进攻的吴国水军。

  为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同时也预留失败撤退的空间,曹操要求,在后方找个安全的地方,专门用以兵器甲胄等重要物资的制造和维修。

  按照曹操的命令,张辽在北方约40公里处找到了一个山岗,也就是今天的造甲。

  “造甲虽处山岗,但地势平坦、水源充足,适合兵马训练和粮草供应,曹魏大军在此休整兵马、打造兵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兵工厂,造甲便成了合肥战场的大后方。”董良东介绍说。

  随着人员聚集,商业发展,造甲这片土地逐渐成了集镇,得名“造甲店”,而“造甲”这个名字,也跟着铁水、伴着烽火,烙进了合肥的年轮中,沿用至今。

  02 烙入肌理的“三国印记”

  放眼合肥,造甲之外,三国的印记,其实早已烙入了城市肌理。

  逍遥津,张辽以八百锐士破十万吴军,“威震逍遥津”的锐不可当,刻进了庐州大地的记忆。

  斛兵塘,曹操校阅兵力、推演阵法之处,见证了合肥作为三国军事重镇,兵马往来的喧嚣与威严。

  满宠督建的合肥新城,更用夯土和箭镞书写着数十载攻防的史诗。

  还有教弩台、藏舟浦、筝笛浦、周瑜墓、八斗镇……据不完全统计,合肥全境的三国印记有近百处。

  这座被三国烽火反复淬炼的城市,每寸土地都浸透着三国“基因”。

  合肥为何备受“偏爱”?这与水有着莫大关系。

  “众所周知,合肥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城市,我们说‘施水与肥水接通称为合肥’。施水拥抱肥水不是一件小事情,它带来了水上交通的新信息:巢淮通航、江淮通航,由此商机出现,商业集市、城邑孕育诞生。”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合肥三国文化研究会原副会长周怀宇介绍。

  西汉时期,一条以合肥为枢纽、沟通中国中部地区的水上交通形成,合肥由于交汇四方的物流而繁荣,成为与长安、洛阳齐名的货物中转中心。那时,合肥是《史记》中的“输会”。

  东汉时期,合肥发展为《汉书》中繁荣兴盛的“都会”,为全国所瞩目。

  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荣誉主任翁飞介绍:“合肥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位于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对东吴,这条水道是其北伐中原最便捷、最常用、承载兵力最多的‘水上高速公路’;对曹魏,则是其防御江东、屏蔽中原的前沿堡垒和反攻基地,守住合肥,就能将吴军主力阻挡在江淮丘陵以南,维护中原稳定。”

  此外,合肥还是江淮之间的中心地段,四通五达,为数条路途的汇聚之所,属于“锁钥地点”,是名副其实的交通、军事枢纽区域。占据合肥,就控制了南北交通干线,获得了巨大军事主动权。

  “重要的经济地位与关键的地理位置,让合肥成为吴魏争夺的焦点,造甲、逍遥津、教弩台等不仅是地名,更是三国时代庐州大地金戈铁马的史诗注脚,这些镌刻在地名中的军事密码,至今仍在诉说合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城,在三国烽烟中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翁飞表示。

  03 三国孕育的合肥城镇

  事实上,合肥不仅见证了三国争霸的烽火,更在战事中积蓄着发展的动能。

  作为这片土地的占有者,魏国以重兵戍守的同时,在此兼营农桑、城建等,让合肥于硝烟中萌发勃勃生机。

  “曹操对合肥的控制始于建安五年,当时的合肥因为连年战祸已是疮痍满目、凋敝不堪,曹操‘上表’汉献帝选择合肥建置扬州,让合肥连升两级,成为江淮地区中心城市,这也是合肥历史上行政区位最高级别的时期。”周怀宇介绍。

  正是在这一时期,刘馥“单马造合肥空城,建立州治”,其着眼战争年代的特点,规划建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扬州城。

  “刘馥修建的这座城不同于之前的城池,大约在今天水西门外淝河西北一公里处,这是合肥城市建筑史上重要的一页。”周怀宇介绍,刘馥还在合肥贯彻曹操战略思想,大力兴修水利,鼓励农业开垦和耕种,促进农业发展。

  此外,刘馥在合肥聚诸生、立学校……短短几年,“官民有蓄”“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彻底改变“空城”景象。

  “从三国时期,就在合肥种下了‘耕读传家’的种子,无论世道多么艰难,合肥人都重生产、重知识、重教育。”周怀宇说。

  顺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合肥人一直把经济发展作为主题,正是这种始终以发展为导向的执着与担当,让合肥在今天的时代浪潮中不断突破,从昔日的中部小城蜕变成今天科创引领、产业勃兴的现代化都市。

  刘馥去世后,曹操曾“四出合肥”,在这里做了一件重要的事——进一步沟通巢淮运河。

  “巢淮运河就是江淮运河,除了军事上对阵孙权,更有南北经济交流的意义,客观上有利于江淮经济区的深化开发。”周怀宇说。

  合肥新城,更是留下了神秘而又传奇的一笔。

  “吴军对合肥的攻击,总是尽量发挥水运便利的长处,曹魏扬州都督满宠注意到这个情况,上疏请求放弃合肥旧城,将防务西移,在离施水三十里处依山险修筑新城。经过几年的修建,位于城西三十岗的合肥新城投入使用,成为魏国矗立在江淮之间的重要军事门户。”翁飞介绍。

  作为曹魏抵御孙吴的前沿阵地,合肥新城的建立减少了旧城的兵燹,使旧城转变为居民区和商业中心,保护了合肥、江淮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合肥新城诞生后,经历了魏吴之间长达50多年的军事争夺,留下了许多英雄传奇故事。”在翁飞看来,合肥人勇敢、务实,甚至是合肥人特有的包容胸襟,都是三国基因赋予这片土地的乡土灵魂。“三国文化早已超越历史叙事,内化为合肥地区的精神血脉。”

  04 三国故事有了新讲法

  合肥是“三国故地”,无论是街巷地名还是方言土话,都镌刻着三国印记。

  如何让文化“流动”,历史“活化”,合肥一直在探索。

  暑假,三国古战场逍遥津迎来了四方游客,其中,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是重要打卡点。

  走入场馆,一座巨型沙盘赫然映入眼帘,千年前的合肥风貌就此鲜活铺展。城墙门楼巍然耸立,民宅街巷鳞次栉比,“江淮首邑”的繁盛气象,化作了触手可及的具象图景。

  作为安徽首个数字化三国文化沉浸式体验馆,三国合肥历史文化馆以“穿越古战场,逍遥游三国”为主题,采用数字科技与媒体艺术,再现风云纷争、豪杰史诗。

  扫描二维码,穿越时空,回到金戈铁马的三国战场,和张辽一起“威震逍遥津”;全息投影,沉浸式体验逐鹿江淮的震撼……

  “我是三国迷,这次是特地来合肥探访三国古战场逍遥津的,场馆里几个小游戏玩下来,让我仿若穿过千年云烟,与历史产生了奇妙的深度共鸣,三国争霸不再是史书上的几个字。”游客金先生说道。

  “三国文化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通过活化利用,不仅将三国故事深深融入合肥地方文化和市民的集体记忆之中,更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吸引游客、带动消费的文旅产品,成为庐阳区乃至合肥市旅游经济的核心吸引物和增长点。”合肥庐阳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品宣部工作人员黄宝宝介绍。

  三国新城被打造为三国军事历史博物馆,兵器铸造窑、屯兵营、饮马池、夯土台、车马道等遗址错落其间,行走其中仿佛穿越时空,瞬间被拉回那个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三国岁月。三国遗址公园自开放以来,先后举办了三国文化节、三国围棋赛、汉式青年婚礼等,还开发了开笔礼、三国小英雄等传统国学类研学课程,让三国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走入大众生活。

  位于肥西的曹操运河遗址,如今成了合肥人的露营地,古运河的沧桑与露营的闲适在此交融,让合肥人在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同时,也能不经意间触摸到家乡深处的“三国脉搏”。

  多家饭店推出三国药膳——曹操鸡,让味蕾与历史来一场奇妙的“相遇”。

  张辽大战太史慈戏曲演绎、撮土斛兵将士文创……在合肥,三国的故事还有了许多新的讲法,变成了年轻人喜欢的文创、游戏,让历史不再只是过去,更是现在进行时。

  三国的魅力,在遗址里、在书页间、在这座城市的肌理中,更在烟火人间的传承与演绎中,成了挥洒不去的记忆。

  合报特稿融媒体工作室

  策划 | 崔学章 吴林红

  统筹 | 叶琳玲 李福凯

  执行 | 郑静 高博

  文字 | 王靓

  拍摄 |杨峰

  剪辑 | 薛文茹

  包装 | 杨倩雯

  实习生 | 崔山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