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加速构建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
一条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能为各地提前做好灾害防御和应急处置争取到宝贵的时间。3月20日,记者从安徽省气象台获悉,我省已构建“13131”递进式气象服务模式,即提前1周初判灾害性天气发生的时段和强度,提前3天发布灾害性天气定量预报和风险预警,提前1天发布灾害天气预报落区、量级、影响时段,逐3小时发布滚动预报、预警指导产品,市、县气象台提前1小时发布预警信号,触发标准立即启动预警“叫应”服务。
3月23日,即将迎来第65个世界气象日,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旨在呼吁全球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缩小气象预警能力的差距,以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据气象专家介绍,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热带气旋加速增强、暴雨洪涝、热浪干旱蔓延等,这些事件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构建高效的早期预警体系成为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的关键手段,有助于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据悉,我省已逐步建立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目前,全省精密气象监测系统基本建立,地面常规自动气象站增至3814个、高速公路气象站网密度全国领先;利用天气雷达、卫星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立体监测,天气雷达距地1km高度覆盖率达96%,大幅提升了灾害监测能力;持续推进预报预测技术攻关,研发多项基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覆盖短临预报、中短期预报和气候预测的客观预报方法,初步构建0~60天无缝隙智能网格预报业务体系,预报时空分辨率提升至最高5分钟0.5公里。一系列预报技术的研发有效提升了预警准确率和时间提前量,2024年我省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89%,强对流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达54.5分钟。
省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发展更高分辨率的气象数值预报模型,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优化预测算法,提升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高影响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性;针对突发性气象灾害(如雷暴、龙卷风、极端强降水),发展分钟级到小时级的短临预警系统,不断缩短“预警时间窗”,延长预警时间提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