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版《六姊妹》可以有
“大老汤老婆‘喇稍’(好强),汤婆子插队被人质疑‘串钩’,汤幼民对妈妈说被‘老鳖(甲鱼)’咬了……”央视热播电视剧《六姊妹》中许多淮南方言,让人听来亲切。2月13日新安晚报所刊《和淮南人一起看〈六姊妹〉》一文,还特地对此进行了列举分析,读来有趣。
笔者不是淮南人,虽在淮南工作生活近三十年,但对淮南话的了解还算不得深刻。比如文中有一段:“何家大女儿何家丽出嫁时,街坊夸赞道:‘好排场啊!’以此表示阔气、漂亮。不过,在我印象中,淮南这边讲排场的并不普遍,倒是寿县人特别喜欢讲‘排场’。据说伊北的祖籍是寿县,有可能是听父辈人喜欢讲‘排场’吧。”
其实,“排场”一词,不是寿县专利,不但淮南人爱用“排场”,就连合肥人也习用“排场”。就如大老汤老婆“喇稍”,合肥方言中也很常用,意思是性格泼辣或水平高的意思。
最让淮南人感觉有趣的还不是以上列举的这些,而是“老何,你是羊熊嘞!”张秋芳母亲用地道方言“羊熊”(褒义词,“厉害”的意思,广泛流行于淮南、合肥长丰等皖北地区)夸赞何常胜这么一句,让人忍俊不禁。
“春燕酱油、玉兔肥皂、淮南羊肉汤……每一样东西,都能勾起淮南人的回忆,激发淮南人的自豪感。”《和淮南人一起看〈六姊妹〉》中列举的这些淮南旧物,都特别接地气。
电视剧《六姊妹》,连合肥人看了也觉得亲近,毕竟淮南与合肥相去不过百来公里,尤其是合肥长丰县城所在地水湖镇,距离淮南比合肥还近,风俗民情大为相似。看到第三集,淮南知青下放,女主角何家丽下放地竟然是“肥西”,而她的闺蜜张秋芳等同学下放地分别是“肥东”、长丰……
过去,欠发达地区的人们羞于说自己的家乡话。近年来,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强烈的文化自信使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普通话固然需要持续大力推广,可方言同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成部分,如今会说地道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方言文化的传承尤显重要、迫切。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方言文化大有崛起之势。比如,电视剧《繁花》,上海人就更爱看沪语版;一些网络平台上经常有合肥方言的段子播出,很受合肥百姓欢迎……如果能推出“淮南话”版的《六姊妹》,观众一定也会觉得亲切有趣。当然,剧中老奶奶何文氏,那么大年纪才带着10岁孙女何家丽投奔支援国家建设的儿子何常胜,从老家江都来淮南,她不能操淮南腔。这还要实事求是,不能过犹不及、穿帮闹笑话。
《六姊妹》中虽屡有吃“淮南牛肉汤”的情节,但不够壮观。不妨设计这样的画面:牛蹄朝天的一只硕大连皮带黑毛牛腿,赫然高悬于室外一口敞开着、沸腾着红汤、浓香四溢的大铁锅之上……这可不是我的臆想,我1986年第一次去淮南,满眼可都是这样的盛景。1958年,毛主席参观安徽省博物馆,看到楚大鼎感慨“可以煮一头牛啊”!“淮南牛肉汤”,未尝没有楚大鼎、武王墩的历史渊源。
精神文化产品同样存在以创意进一步拉动内需的问题。《六姊妹》如果能更多地放大淮南方言、淮南牛肉汤等淮南地方文化元素,一定能更增独特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