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气象,教育新规护航学生成长
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学生在课间15分钟开展游戏。杨小龙 摄
利辛县马店孜学区初级中学学生家长在陪餐时,倾听学生对营养餐的建议和评价。张洪金 摄
每天一节体育课,课间延时至15分钟,跨省转学“一网通办”,科学副校长全覆盖……
2025年春季学期伊始,安徽省在保障体育活动时间、学籍管理等方面多项新举措落地实施,护航学生成长与发展。
释放活力
推行“课间15分钟”
上午10点,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的下课铃声响起,原本10分钟的课间,如今延长至15分钟。校园瞬间热闹起来,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飞奔出教室。操场上,有的同学跳绳、踢毽子,欢笑声不断;有的在玩丢手绢、跳格子等传统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还有的同学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有趣的故事。
“以前课间10分钟,上个厕所、喝点水就差不多了,想和小伙伴们玩会儿游戏都不够时间。现在有15分钟,感觉特别放松。”该校三年级学生李悦开心地说。据了解,该校新增“阳光微课堂”“趣味运动角”等多样化活动,覆盖知识拓展、体能训练、兴趣培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课间时间调整为15分钟后,各学校因地制宜,统筹考虑上午下午课时数、大课间活动、午餐时间和在校学习时长等因素,积极稳妥调整作息时间表。“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优化,上午原来是一个30分钟大课间加上两个10分钟小课间,现在改为一个20分钟大课间加上两个15分钟小课间;下午原来是一个10分钟小课间,现在是一个20分钟大课间,下午放学时间推迟了10分钟。”合肥西园新村小学北校校长季媛媛说。
春季学期开学以来,记者从我省合肥、芜湖、池州、亳州等地教育主管部门获悉,当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间时间均已从原本的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孩子们走出教室,奔向操场,在课间活动中收获健康与成长。
强身健体
保障“每天一节体育课”
新学期,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省教育厅明确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必须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2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严禁削减体育课时,严禁其他学科及活动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
如今,体育课从“隔天见”变为“天天有”。在芜湖市赭山小学,记者看到,孩子们正在操场上上体育课:有的在练习广播体操;有的在进行篮球训练,运球、传球、投篮;还有的在进行短跑训练……
记者了解到,芜湖市赭山小学构建“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场地器材建设配备+社会资源”的“1+1+N”育人资源,逐步形成“体育课程、传统体育游戏、体育赛事、体育社团”四位一体的体育管理机制。每天的体育课,成为孩子们最为期待的时间。
从过去的每周两三节体育课,到如今统一的每天一节体育课,多出来的课时到底上什么?合肥师范附小的做法是主动“借”来特色课程。该校所在街道文化馆的非遗课程多达几十种,于是学校从课程单上遴选出相关的舞龙、抖空竹等体育活动,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请进校园。现在,作为特色体育课,舞龙和抖空竹覆盖了20多个班级。“在开好常规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更加注重特色体育项目的开发,挖掘孩子的体育特长,让他们爱上运动。”合肥市师范附小校长汪伟介绍。
安庆市迎江区各学校让阳光运动赋能健康成长,开设的游泳、射箭、武术等个性化体育项目课程,大受学生们欢迎。
面对体育课课时量增加,体育教师不够以及课程内容不新的问题,作为安徽省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安庆市华中路第三小学发动全校老师共同承担难度较小的体育活动课,并引进专业体育机构的合作支持,探索将大课间、体育社团、课后服务等有机融合到体育课堂,确保落实每天一节体育课,切实有效增加学生体育课以及体育运动时间。
作为安庆市“游泳进校园”试点校的滨江实验学校则建成安庆城区首个校内游泳馆,将游泳课写进了课表,每周保证每个班至少有90分钟时间上游泳课,同学们不出校门就能学习游泳。
安庆市华中路第一小学将射箭项目列为校本课程,每周开设一节射箭课,让26名射箭社团的孩子了解和体验射箭这一奥运项目,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接下来,我们将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定期对体育课的实施情况检查评估,确保‘每天一节体育课’进一步提质增效。”安庆市迎江区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李卓表示。
面对体育教师缺口,安徽各地开展了一些创新探索。比如在合肥市包河区,全区13个中小学教育集团统筹开展“走教”“轮岗”“转岗”工作,提升区域内教师编制使用效能。同时,通过引进退役运动员和教练员担任(兼任)体育教师、增加体育教师实习人员等方式配齐配强各学校体育教师。
点亮梦想
“科学副校长”走进校园
如今,一批科学“大咖”已然走进安徽省中小学校园。在蚌埠市第三中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刘诚教授受聘成为该校科学副校长。刘诚将和学校科技辅导员携手,为学校的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开展科普讲座、组织科学实验活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科学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刘诚说。
在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等主城区,已经实现科学副校长全覆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倪向贵博士受聘担任合肥西园新村小学南校科学副校长,“我将把高校里的科学前沿知识和小学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定期为同学们开展科学讲座,指导学校科学教育的开展,还将组织学生走进高校,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为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更加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指南》提出,根据教学需要配齐配足小学科学教师,确保科学教师具有科学类相关学科教师资格证,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背景的硕士学位科学教师。
安徽省高质量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开展科学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为中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专业指导。从高校、科研院所选聘专家学者担任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助力学校开展科学教育。
各校科学副校长将协助受聘学校制定科学教育发展规划、活动计划,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丰富校内外科技实践活动。在“科学副校长”的带动下,各校将采取“请进来”方式,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校园科普活动。
提升效能
跨省转学“一网通办”
“没想到现在跨省转学这么方便,在网上提交申请后,没几天就办好了,真是太感谢了!”近日,从江苏转学至合肥市琥珀中学的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地说。王女士由于工作调动,需要将孩子从江苏转至合肥上学。
以往,跨省转学手续繁琐,需要家长来回奔波于两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之间,提交各种材料,办理时间长。如今,随着教育部修订版《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的实施,明确了跨省转学的“一网通办”政策,家长只需在网上提交转学申请及相关材料,经转入学校、转出学校、转入地教育部门、转出地教育部门审核通过后,即可完成转学手续,大大缩短了办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
合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确保跨省转学“一网通办”工作顺利开展,合肥市教育部门加强与其他省份教育部门的沟通协调,建立了协同办理机制,明确了办理流程和时限。同时,加强对学校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确保转学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另外,安徽省在安徽政务服务网移动端App“皖事通”上线了“教育入学一件事”,对全省中小学入学报名实施统一入口管理,实现“家长一机在手,娃的报名一次办理”,为学生家长带来了很大便利。2025年,安徽“教育入学一件事”实现服务全覆盖,省内所有新生都可以通过“皖事通”完成幼升小、小升初报名工作,实现义务教育招生入学“一件事”高效办理。
守护健康
“舌尖上的安全”再加码
学校食品安全一直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新学期,我省各地学校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筑牢食品安全“防火墙”。
走进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的食堂,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眼前一亮。食堂工作人员身着整洁的工作服,头戴帽子和口罩,正在忙碌地准备午餐。厨房里,各类食材摆放整齐,加工设备干净卫生,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操作。
“为了确保学生饮食安全,我们在食材采购、加工制作、餐具消毒等环节都严格把关。”该校校长聂传荣介绍,学校建立了严格的食材采购索证索票制度,所有食材均从正规渠道采购,确保源头安全。同时,开展家长、校长陪餐制,共同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家长走进校园,可以切身体验学校餐食的口味、卫生情况,对学校食品安全进行全面监督,提高学校膳食安全与卫生的透明度。
利辛县建立“三长”(教育局局长、校长、家长)陪餐发现问题跟踪整改闭环机制,确保学生营养餐更营养更安全,让学生吃饱更吃好。
教育局局级领导每周至少一次突击检查学校食堂,指导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工作;校长作为学校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每周至少陪餐一次;学生家长自愿申请、经核实身份后到校陪餐,直观了解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卫生状况及食品安全管理情况,有权对学校食堂食材采购、加工制作、配送等环节进行检查,确保食品来源可追溯、质量有保障。陪餐人员到校陪餐时,与学生同餐同价,陪餐的餐费不在学生营养餐之内。
利辛县“三长”陪餐实施以来,食堂供餐环境显著改善,食材配送质量显著提升,监督举报渠道更加多元。
此外,我省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教育部门也加大了对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近日,多地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春季开学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通知》,再次强调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要求中小学校内超市、小卖部全面整顿,原则上只售卖纯净水、牛奶、新鲜水果等健康食品,避免售卖高糖、高盐零食;市场监管总局严令校内超市须“微利经营”,严查资质与质量,杜绝无证黑商人;寄宿制学校仅限刚需开放,周边严禁烟酒网点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刘旸 蒋六乔 张洪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