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与文化汇合于苍穹
“航天的征途有多远,文艺的舞台就有多大,远方有多远,由梦想来丈量,用科技来表达,希望分享更多跨界融合的智慧与火花。”在4月24日下午举办的中国航天文化艺术论坛上,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张涛这样倡议。
围绕“融合共享 文化赋能”的主题,来自国家航天局、外文局、文旅部、中国科协等航天新闻宣传科普文化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航天员代表、文化大家、国际传播专家等分别作主题演讲,聚焦文艺、文旅、文创互促共进,通过沟通对话,碰撞思想火花,凝聚发展共识。
中国航天员陈冬也来到论坛现场。他回顾了自己从地球到太空的“梦想之旅”。“当我第三次出舱活动,站在大小机械臂上看到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我们的空间站在地球背景墙的衬托下,潇洒自由翱翔,这个画面就好像发生在昨天。”陈冬说,中国航天人的小梦想汇聚成中国航天大梦想,自己将继续努力,致力成为中国航天文化的传递者、弘扬者和推动者。
如何以航天精神滋养航天科学文化?中国科协宣传文化部副部长宋玉荣认为,要深入研究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载人航天精神、航天科学文化的关系。航天科学文化根植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历史进程当中。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对此表示认同。他认为,“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和探月,这些精神层面的关键词,构成了我国航天文化独有的精神标识,需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具体化。
观众参观空间生物技术与应用展。
“火箭与交响同框,那是中国式的浪漫!实际上也是一种文化和旅游的新场景。”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副司长马力所描述的“新场景”,是西安交响乐团在文昌发射现场演出交响音乐会。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建成使用后,“到文昌探索火箭”成为海南旅游的一个特色。近年来,航天系统多家单位的旧址入选了工业遗产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航天遗产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马力认为,航天文旅产业,有利于更好发挥航天文化的产业价值。
“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总结航天科学与文化艺术的关系,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鲁晓波说,任何一个技术创新活跃的时代,无一例外都伴随着人文创新的交流,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互动是推动人类创新和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邱成利同样认为,应该促进科学和艺术融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航天文化热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需要配备更多的航天展馆、展品,创作更多的优秀航天科普作品、优秀影视剧。丰富的航天科技资源,将为航天科普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次论坛由国家航天局指导,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办公室、中国航天基金会主办,亚太空间合作组织、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协办。在随后进行的对话沙龙上,航天文化艺术跨界合作代表也进行了精彩的交流研讨。璀璨星光照亮万家灯火,航天界与文化艺术界携手合作,将在跨界融合中共筑梦想、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