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交通盲肠”到交通枢纽,安徽怎样做到的?
“铁公机”一个都不能少,安徽交通建设全面冲刺。
“翅膀上的安徽”再添新引擎
11月15日,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
根据规划,合肥新桥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项目完工后,将满足近期目标年2030年旅客吞吐量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5万吨、飞机起降30.5万架次的发展需求。
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满足机场业务量快速增长的需求,提升合肥机场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对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安徽省打造开放新高地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省“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翅膀上的安徽”,要求全省进一步完善“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
“合肥新桥机场此次改扩建工程,主要是建设一个T2航站楼和一个GTC即综合换乘中心,引入地铁和城际铁路。”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孔令刚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中,合肥新桥机场的定位与浦东机场、禄口机场等长三角其他机场共同打造长三角机场群;同时,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国际货运基地和枢纽也是其重要定位。
孔令刚表示,在省内,安徽机场集团还管理黄山机场和九华山机场,随着芜宣机场投入运营,还有其他通用机场陆续建设,安徽“一主十支”机场格局将逐步形成。
“轨道上的安徽”加速跑
“翅膀上的安徽”再添新引擎,轨道交通也有新目标。
安徽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安徽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市地级行政中心30分钟上高铁、45分钟到机场,县级行政中心15分钟上高速、45分钟上铁路,全国重点镇实现30分钟上高速,乡镇实现15分钟上国省道。中心城区至综合客运枢纽半小时到达,中心城区综合客运枢纽之间公共交通转换时间少于1小时,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化率大幅提升,旅客出行全链条便捷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安徽123出行交通圈”。
据悉,“安徽123出行交通圈”是指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合肥到省内其他设区市、设区市到所辖县1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合肥到邻省省会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十三五”末,安徽铁路运营里程达5302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329公里,高铁里程排名全国第一。而根据《纲要》,到2035年,安徽铁路总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左右,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安徽”。其中,高速铁路约4300公里,城际铁路约2000公里,普速铁路约3200公里,市域铁路约1600公里。
安徽交通建设不断加码,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逐渐成型。
“安徽已实现县县通高速,也是国内第一个开通省域高铁环线的省份。例如,合肥(高铁)从十字型到米字型,再到时钟型,已从最初的‘交通盲肠’升级全国重要交通枢纽。”孔令刚说,“现在,乘高铁从合肥到上海、杭州、武汉,都可在两个小时内到达,到北京也实现三小时可达。”
“此外,芜湖已被确定为国家综合水运枢纽城市,将在此基础上建设铁空水综合联运枢纽。随着商合杭高铁运营,加上西关机场升级,阜阳亦在建设铁空经济区。”孔令刚进一步分析称,“十四五”期间,随着“翅膀上的安徽”“轨道上的安徽”“高速上的安徽”等交通体系逐步建设,将彻底重塑安徽的区域地位,“安徽在国家战略层面建设链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和中部地区高质量崛起两大战略的门户和枢纽将更加凸现”。
记者 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