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六安将与合肥形成 “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
鼓励在肥省属高校与皖西学院等联合办学

编辑:宋明俊 来源:合肥晚报 发布时间:2021-04-27 14:41:56 【字体:

  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如今的合肥都市圈,六安市都是重要成员之一。4月26日,六安市“十四五”规划正式对外发布。接下来的五年,六安市将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发展区,并推进合肥六安同城化发展,高质量建设合六经济走廊。

  【同城化】

  与合肥形成“半日工作圈” “一日生活圈”

  2006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合肥要“提高经济首位度,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2007年年初,安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进一步确定了“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

  如今,合肥经济圈早已上升为合肥都市圈,版图也一再扩大。对于六安市来说,这是一个极佳的战略机遇。此次,六安市“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探索复制推广新路径,积极创建安徽自贸区合肥片区六安联动发展区。

  接下来,六安市将突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快合肥-六安同城化步伐,深化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合力建设具有更强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圈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一体化发展,交通设施一体化是核心也是基础。为此,六安市将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联网升级,打通与合肥之间的市际“断头路”,基本消除国省干线公路“瓶颈”路段,着重提升铁路、公路、水路全面通达能力,形成“半日工作圈”“一日生活圈”“假日在六安”。

  合肥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六安市将推进科技创新一体化,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及分行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一体化】

  全面对接合肥空港示范区、

  运河新城

  合六经济走廊是合肥都市圈核心廊道之一。此次规划提出,将全面提升合六经济走廊整体实力和发展活力,构建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合肥都市圈城市协同发展的示范区,把合六经济走廊建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为了加快构建一体化发展空间格局,“十四五”期间,六安市将大力推进六安经济开发区等关键组团建设,全面对接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运河新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打造合六经济走廊高端高新产业集聚轴。

  同时,推进舒城城关镇、杭埠镇等毗邻区域,分别与肥西县上派镇、三河镇规划协调和空间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沿线重点城镇建设,着力打造G330合铜(合庐)产业发展带和合安(合舒)一体化协调发展带。

  共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谈及产业发展,合肥市的不少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据了重要的位次。为此,六安市提出,将解构合肥、触摸合肥,围绕龙头抓配套,强化与合肥产业错位发展、协作配套,共同打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一方面,发挥金安区桥头堡作用,主动融入合肥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加快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六安新城、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组团打造合六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同时,推动霍邱县与合肥高新区,霍山县与合肥经开区,舒城县、裕安区与包河区,金安区与蜀山区,金寨县、叶集区与瑶海区深度对接,积极探索连锁经营、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园区合作共建模式,推进合肥经开区和霍山县共建高端装备合作园区,支持其他县区与合肥市相关县区和开发园区主动建立合作关系。

  今后,还将推动合六研发合作产业联盟建设,探索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转让、技术入股、股权激励等多种合作模式。深入推动合六两市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创新项目互动对接,推进科研分布一体化。

  【公共服务】

  鼓励在肥省属高校与皖西学院等

  联合办学

  近年来,合肥与六安两市在公共服务上进行了多方位的合作。接下来,这种合作还将被强化。尤其是在教育方面。

  “十四五”期间,两地将深化基础教育合作,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推动建立基础教育学校联盟,鼓励跨区域学校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创建一批高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

  同时,支持高等教育协同发展,鼓励在肥省属高校与皖西学院等高校开展联合办学、课程互选、教师互聘、学科共教等多种形式交流和合作。

  建立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

  在公共卫生方面,合肥市医疗资源相对丰富,市区范围内有一大医院。而此次规划明确,“支持合六两市医疗机构开展全方位合作,建立跨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促进医疗服务同城对接。”

  一方面,建立高层次医疗人才共享和医师合理流动机制,开展疑难疾病联合攻关和重大疾病联合会诊,共建医学检验质量和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中心。另外,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处置和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职业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联防联控机制。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方佳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