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故事:一面之缘,守护七十三载
天刚擦亮,细雨蒙蒙,王素皊在儿子的搀扶下,走向一处墓地。
安徽萧县张庄寨镇武楼村里,她慢慢走近。半饷,颤抖着抬起手,擦拭墓碑,轻柔又仔细。“叔,你在这睡得可安心?”短短一句话,已带着哭腔。今年,是王素皊给烈士赖峰守墓的第73年。
多年后,王素皊仍清楚记得1948年的那个冬夜,她和赖峰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彼时,淮海战役进行到第三阶段,县里处处都是枪声,人人胆战心惊。晚饭时间,家中突然来了几位军人。年仅12的王素皊躲在母亲身后,悄悄打量着来客。然而,几位叔叔没呆多久,甚至连母亲精心准备的饭菜都没顾得上吃,便匆匆离去。
后来,父亲告诉王素皊,其中一位叫赖峰,是自家叔叔王保哲的战友,时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32团政治处主任。他带来了亲人平安的消息,突然离去,为的是赶赴前线指挥战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亲人的平安让王素皊心中雀跃。对这位一面之缘的赖峰叔叔,她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近。
不承想,几小时后,噩耗传来:赖峰牺牲了。战斗中,一颗炮弹突然飞来,为掩护战友,他毅然扑了上去,把战友压在身下。战友得救了,他却壮烈牺牲。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王素皊几度落泪。父亲忍着悲痛,找到了赖峰遗体。对他来说,赖峰和自己的亲兄弟无异。于是,他主动向部队提出安葬烈士,用家中仅有的一车2000斤小麦换来一口棺材,让其入土为安。
淮海战役结束后,王素皊的父亲把赖峰墓迁到了自家田地,周边村庄几千村民前来送葬吊唁。当时,他就交代王素皊:每年清明节,都要为烈士添坟、祭扫。
王素皊扫墓(张文豪/摄)
1960年,父亲在弥留之际,留下了唯一的遗愿:“千万不敢忘了这座烈士墓,一定要好好照料,用心守护。”1990年,叔叔王保哲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临终前再次嘱咐:“只要咱王家有人,就要看好那墓!”叔叔去世后,王素皊在赖峰烈士的墓地附近为叔叔立了块碑,这两位生前的亲密战友,在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永远相伴安息。
老人的嘱托,王素皊始终牢记。每年清明、冬至和春节前,王素皊和老伴早早便开始准备。扎制花圈、挑选鲜花,风雨无阻地赶到赖峰墓前,表达哀思。两人常常一站就是一早上,看着赖峰的墓碑,久久不愿离去。
2011年,老两口身体不济,搬到萧县西山卫生服务中心调养。王素皊常念叨着要回家,旁人不知道原因,老伴王怀忠心里却很清楚:她是放心不下老家那块墓呀!
100多里路,拦不住王素皊。如今已经85岁的她,每逢清明,仍会在儿女的搀扶下,带上亲手扎制的花圈,奔赴故人之约。
从总角之宴到耄耋之年,73年来,王素皊一刻也没有忘记这个只有一面之缘的战士,用自己的言行守护着这座丰碑。“我永远敬佩赖峰叔。在我很小的时候,他就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革命精神。”
这份跨越两代人的守护,还将继续传承下去。“他就像是我的家人,我在一天,就给他守一天。以后我不在了,还有我的儿子、孙子。”苍松翠柏间,王素皊望着赖峰的陵墓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