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概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伊斯兰教

编辑:梁晓梅 来源: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0-10-05 16:49:20 【字体:

  演变  境内伊斯兰教传入始于北宋,时陕甘地区回民南下到寿县定居,至元朝已有回民200户,城内北大街两端曾名回回街。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山东迁来边、梅、赵、朱、王、张等6大回民家族定居于寿县,经过长期繁衍,寿县成为全地区信奉伊斯兰教人数最多的县。1983年,回族人口25401人,占全地区回族人口3.8万的67%。陶店乡为回民聚居乡。城关清真寺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与杭州的凤凰寺,广州的怀圣寺媲美,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清真寺之一。嗣后正阳、瓦埠、众兴、江黄、三觉等地建清真寺15处。有阿訇21人。元朝末年回民迁入叶集,清光绪十年(1884年)霍邱城关始建清真寺,后又陆续在洪集、宋店、姚李、叶集、大顾店等5处建立清真寺。明初舒城始建清真寺,位于今城关舒茶路东,清乾隆年间重建清真寺于城关甘蔗巷,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建国前夕,有阿訇主持礼拜及办理宗教事务。六安城关十八层下南街清真寺建于清嘉庆初年(1796年),由阿訇洪杨礼管理事务。以后枣树店、丁集等地相继建清真寺。城关清真寺毁于太平天国战争。从清咸丰到光绪年间(1851~1903年),六安城关阿訇有马宏凝、刘正安、金国华等。民国以后,回教协会六安分会成立,管理教务和教徒福利。霍山县十八世纪末始有外地回民迁居。十九世纪初,梅阿訇在城关筹建清真寺,并主持教务、讲解经典。民国19年(1930年)梅阿訇离去,遂从舒城聘请李年芳传教,民国20年,麻埠镇独龙冲建清真寺一座,有草房3间,由谭阿訇坐位。民国36年该寺倒塌。后在该镇广佛寺附近重建草房3间,由去阿訇坐位。梅山、响洪甸水库修建后,清真寺被水淹没。1954年金寨县梅山镇老市场新建清真寺,草房3间,由法阿訇坐位。

  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民族宗教政策,对失业和孤寡回民给予照顾。同时教育干部和群众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加强回汉之间的团结,许多回民参加了革命工作,成为国家干部、职工。在合作化、公社化运动中,居住农村的回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居住城关和集镇的回民走集体化道路,办回民饭店。“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以来,落实宗教政策,伊斯兰教恢复正常活动,定期聚会礼拜。阿訇李松山、马子明被选为霍邱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常委;阿訇李惠臣被选为舒城县人大代表、政协常委。各级人民政府还给阿訇以定期或不定期生活补贴,组织回民办屠宰场,使回民日常生活和节假日所需食品得到保证。

  清真寺

  寿县清真寺  位于城关南街留犊祠巷西的清真寺巷,建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是一所仿北京太和殿的宫殿式建筑群,清代重修,四周围墙整齐,前后两殿,大殿房屋49间,占地面积936平方米,殿中有石柱22根,木柱50根,直径均在90厘米以上。另有南北对楼和后楼及各式房屋455间,配套匀称,占地总面积为5632平方米。整体建筑雄伟。飞檐斗拱,蔚为壮观。院内银杏、古柏遮天蔽日,庄严肃穆,清净幽雅。前殿门口,设有万岁龙牌主龛。殿中悬挂御赐“福”“寿”各类匾48块。

  此外,六安市、霍邱城关、舒城城关以及正阳关的清真寺仍存,均为明清所建,有一定文物保护价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