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概况>历史文化>详细内容

基督教

编辑:梁晓梅 来源: 浏览次数:2642 次 发布时间:2010-10-05 16:41:29 【字体:

  传入和发展  

  清同治元年(1862年),基督教传入六安。嗣后,时有教士前来讲经、传教。光绪十年(1884年),英国传教士窦乐安牧师来六安传教。光绪二十年,在县城老衙门台南建立“内地会六安福音堂”。光绪二十五年,英国传教士杨大中牧师和一英国女教士来六安主持教务。光绪二十二年,福音会在六安县的苏家埠、戚家桥、韩摆渡、丁集、独山等乡镇传教,发展教徒400多人。光绪二十七年,英国人约翰·柯裴理捐资改建教堂,翌年落成。民国9年(1920年),意大利籍傅义牧师(又称司小姐)主持六安教务。民国13年,荷兰籍教士贾合理继任教务,六安教徒发展到600多人,贾合理于民国34年回国,教务交六安籍教徒姚冠卿主持。

  光绪二十五年至二十七年,基督教传到舒城,初无固定场所,时有教徒百余人。民国2年,上海基督教内地会总会拨款帮助舒城教会筹建教堂,民国4年落成,定名“基督教舒城福音堂”。民国27年8月,上海总会以馈赠方式,将舒城福音堂产权交给舒城教会,有桃溪、河棚、百神庙3个分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外国传教士沿淮河东下,在寿县正阳关开荒布道。他们租屋买房,建立教堂,设立教会。并逐渐向城关发展。清宣统二年(1910年),美籍传教士慕明礼、赖尔慈和中国籍牧师刘觉非等相继到城关布道。民国元年,正阳关内地会将寿县城关聚会点及信徒移交给怀远长老会,怀远长老会派长老到寿县城关负责建立教堂,开展教务活动。他们在寿县各地吸收新信徒,形成类似分堂的聚会点。民国4年,怀远长老会又派美籍传教士仲壁如(女)负责寿凤一带教会发展工作。民国11年,寿县基督教大礼拜堂动工,翌年落成。正式成立“寿凤堂会”,聘请中国籍牧师孙乐天为首任牧师。民国23年11月寿凤分治更名为寿县堂会。1949年,寿县共有50个分堂,信徒2万多人。

  民国4年,英国牧师文光斗从阜阳来到霍邱县临水集传教。民国20年冬,安庆籍牧师薛慕泽从六安到霍邱传教,租赁城内南大街陶姓房屋18间做福音堂,发展教徒200多人。次年春,荷兰籍牧师贾合理接替薛负责传教和布建教堂,以后又有美国籍牧师孔道生、万丈宾由寿县正阳关去霍邱传教。民国25年,孔、万回国,由英国女教士陶伦士和顾德凯接替,民国27年夏,加拿大人司娣得偕夫人接替顾、陶。民国36年冬离霍邱去芜湖,此后霍邱无外籍传教士。民国37年,基督教堂迁到城关镇关外街五岳庙巷朱家花园内,有房屋24间,每年春秋两次聚会,每次3天,每次参加人数约360人。至建国前,基督教在霍邱县共分4个教区,设立3个分堂,3个布道所,信教群众2000多人。

  民国24年,教徒陈开杨等自筹资金,组建创办霍山县城关福音堂,有房屋12间,当时只有教徒20余人,教务活动到1949年基本停止,迎驾厂有一座分堂,房屋6间,规模很小,建国后被拆除。金寨县原无基督教组织,1980年该县有群众去阜南、开封、固始等地探亲,信了基督教,回乡后自行发展教徒,设立家庭聚会点,做礼拜。到1983年发展到4个区11个乡。

  民国时期,基督教利用办社会事业和治病手段进行传教,六安福音堂办“同仁医院”。寿县建立春华医院,设30余张住院病床,贫苦群众可以免费就医,同时并震华男校和道华女校为道华小学,实行男女同读,在原道华女校旧址开办半日制蕴华妇女学校和兴华平民夜校,帮助贫苦市民和妇女读书识字,灌输宗教信仰。民国27年6月、28年7月、39年4月寿县三次沦陷时,教会曾利用原属美国长老会的房屋,收容来不及逃走的群众,免受日军蹂躏。

  建国后,基督教徒李祝三于1951年由霍邱河口集迁到六安县固镇开设诊所,并在家中做礼拜。1957年冬,固镇周围信教的有150人左右。1958年,李祝三受到批判,礼拜活动停止。1956年,六安县尚有城关和固镇两座教堂,教徒近100人,1961年停止活动。1979年,基督教在六安县张湾乡首先恢复活动,教徒走亲访友自发形成,活动较为混乱,地点经常变动。1985年6月,成立六安县基督教“三自”(自治、自传、自养)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备会,同时整顿活动点,将全县50多个合并为木厂、徐集、新安3个片13个活动点,分别成立“三自”爱国活动小组。13个活动点都有简易教堂。是年,该县有基督教徒4470人。

  霍邱县基督教徒1965年为2451人,其中牧师1人,长老3人,传教士2人,执士19人。有城关、新店、洪集、河口、马店教堂5处。“文革”期间停止活动。1979年以来落实宗教政策,对错划右派的宗教人士给予平反。1982年增补基督教长老刘品金、张新吾为县政协委员和常委。绝大多数宗教活动正常,亦有少数违法行为。朱港乡陈贵福利用传教奸污妇女,被判刑2年,马瑞青等人在临水集组织“呼喊派”,进行反革命宣传,反对“三自”爱国运动。临水教堂暂时强行关闭,马瑞青被逮捕。1983年霍邱县成立基督教“三自”运动委员会筹备小组。1985年,该县开放活动点11处,教徒3200人。

  舒城县建国初期的基督教活动主要在城关福音堂、百神庙、河棚3处。1951年,全县受洗礼的教徒160人。1957年信教群众增至1700余人。1960年以后,活动逐渐减少。1979年,千人桥区部分信徒开始家庭聚会。翌年活动恢复,有自发聚会点11处,信教群众约5000人。活动多在露天场地进行。1984年11月城关教堂恢复。1985年全县信教群众10530人,活动点26处。

  寿县于1951年2月25日召开基督教徒代表大会,宣布割断与外国教会的一切关系,走自治、自养、自传的道路。会上选举产生唐润身牧师为主任委员的寿县基督教“三自”革新运动委员会,接管原教会医院、学校等附属单位。教会还决定将原属寿县堂会的13个分堂按行政区域移交给凤台、霍邱两县。同时,城乡教会积极开展抗美援朝慰问捐献活动,举行对日、美、蒋控诉大会,通过不同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组织广大教徒积极参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牧师、传教士和工作人员,人人参加生产劳动,兴办养蜂、养牛、印刷等项生产事业。1958年,唐润身牧师被划为右派,教会活动逐渐减少。“文革”十年中,活动完全停止。1979年落实宗教政策,教会请回教牧人员,收回教堂,恢复信徒正常宗教生活,开放3处宗教活动场所。有信徒11900人。

  金寨县基督教,1980年自发形成,设立家庭聚会点,做礼拜,曾出现利用宗教搞驱鬼降妖等封建迷信活动。1983年2月至3月,“呼喊派”骨干分子何占魁两次窜到双河、全军、铁冲等乡以传播“福音”为名,在信教群众中传播谣言。后经查处、教育,宗教活动始转正轨。1985年该县有家庭宗教聚会点20多处,信教群众400多人。
 

  教堂

  寿县基督教堂  位于城关东街照壁巷口,始建于民国11年(1922年),次年建成,有房屋35间,面积398平方米。教堂东首有楼房5间,楼下座位不够楼上可坐人。教堂仿宫殿式建筑,上铺圆筒瓦,内有朱红色立柱10根,其中4根立柱之间木板上雕刻有山水花鸟,天花板由红、黄、绿三色外方内圆图案组成,中绘白色天鹅,四周窗户上下两层,均嵌黄色玻璃,西首为讲台,南北侧门有“有光福地”、“同登圣城”横匾。民国17年,中共寿县第一次党代会就在这里召开。大殿经维修尚完好,1983年正式开放。

  霍邱县基督教堂  有房屋30间,为县“三自”爱国会驻地,正常活动时能容纳信徒500多人。

  舒城县基督教堂  有房屋15间,为县“三自”爱国会驻地,能容纳1000余人。

  六安市基督教堂  1985年落实政策,房屋收归教会,经过整修对外开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Scan me!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