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育人>科教新闻>详细内容

从容地拓展 优雅地打磨
——揭秘清华大学写作课“黄埔一期”

编辑:汤晓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19-03-28 16:39:15 【字体:

  《〈写作与沟通〉学生作品选》白纸黑字装订的那一刻,清华大学“黄埔一期”写作“硬课”,现出了清晰的轮廓。

  一学期,14个小课堂,每个课堂15名学生,围绕“智能生活”“爱因斯坦”“性别视角”“个与群”等主题,展开了高挑战度的阅读和写作训练。

  在清华大学2018级新生眼中,这门绝对不应该只有2学分的课,到底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要写作

  “我为什么要写作?”奥威尔、梁实秋、王小波都曾发出这样的追问。在很大程度上,“为什么要写作”是在问“写什么”。

  去年5月,清华宣布面向2018级新生开设《写作与沟通》必修课,从课程建设伊始,清华写作课就有着明确的定位。“不教文学性写作,也不教学术性写作,如果一定要界定的话,毋宁说是‘分析性写作’和‘说理性写作’。”课程共同负责人,清华大学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彭刚表示,学生的写作、沟通能力实在是需要训练与加强,不少学生对于如何清晰流畅、准确得体、逻辑严密地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还往往不得要领。

  基于此,清华大学开设《写作与沟通》课程,采取1学分和2学分两种课程并行的模式。1学分课程由来自不同院系的合作教师开设,设置6个主题,每个主题设一个课堂。2学分课程由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专职教师开设,设置4个主题,每个主题分别设两个课堂。各个课堂共同讲授的,主要是说理文写作的范式以及如何修改和完善一篇文章。

  在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专职教师李成晴看来,写作课注重写作的训练,对于初入大一的本科生,要在一门课上写累计超过一万字的原创说理文字,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如果没有兴趣和意愿,硬着头皮去写,往往并不能产出优雅的表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华大学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让学生在主题框架中寻得感兴趣的问题,进而主动地愉快地去写作。

  “把灵感的珍珠连接成串”

  培养学生得体的沟通能力,也是《写作与沟通》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按照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的规划,课堂单周以讲授为主,双周以研讨为主。不超过15个人的小班,保证了教师讲授过程中随时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

  在研讨课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如何搭建自己语言的框架,如何有逻辑地表达思想、论证观点,在该校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教师严程看来,这种训练是“把灵感的珍珠连接成串”。

  在“爱因斯坦”主题的课堂上,李成晴讲到爱因斯坦说理文中的类比,提醒学生可以尝试这种写作方法,但同时也应注意类比的逻辑严谨性问题。2018级新生郑鈜壬却有不同意见,他在课程反馈中写道:“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商榷。”于是,他在课间找老师交流。“没想到,李老师说,‘好,你上去讲讲这个问题!’我一下感觉,这写作课,真是有点意思呢。”郑鈜壬说道。

  面批是沟通表达的重点训练,也是写作课的重要环节。短文、长文各一周的面批,是写作与沟通教学中心最忙碌的时节。在清华学堂那朴素、安静且具有历史感的教室里,任课教师与学生一道,就文章的识见、逻辑、文笔、语法等方面进行逐字逐句的打磨。在这一谈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写作经验详尽传授,却也时刻自我提醒,尊重学生的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这让学生耳目一新。

  触摸纸上文字的“温度”

  在清华“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中,价值塑造被放在首位。同样,写作课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浸润着通识的襟怀和宽容的气度,践行着“在今后所有清华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初衷。

  在一学期的课程反馈中,印记已然显现。王巍老师对库恩“范式转移”理论的解析,陈国平老师对“诗要处理的问题”的思考,黄振萍老师对美的主客观问题的发问,谢俊老师对1980年代的全方位解读,邓耿老师对“元思维”“元问题”的回溯,都令学生深有所思。

  2018级新生张凯谈道:“这种印记因自身的能动性参与而变得更加深远:长文的写作,让自己第一次对学术自由的精神有了近距离的体会。”

  写作课的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见识一番经典,不拘古今中外。要写作,首先要懂得阅读,懂得如何鉴赏好的文章。然而,在当下,不论年龄,人们不同程度陷入了手机的碎片化阅读之中。

  有见于此,写作课有意识地引导纸质阅读,鼓励学生去图书馆借书,去学校周边的书店翻书、买书,触摸印刷在纸张上的文字的温度。

  读如此,写亦如此。写作课在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诸多便捷的同时,也没有剥离对传统读写理念的尊重。除了多媒体展示,任课教师也会进行粉笔、油笔的板书;除了在网络学堂提交的作业外,任课教师也会适当布置课堂上的动笔写作任务。

  在这堂课上,学生们第一次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里“敬惜字纸”的含义。他们至今对签署《〈写作与沟通〉学生作品选》的《原创声明》《授权协议》时的情景印象深刻。“在两份文件上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体会到了一种有关文字的仪式感。”有学生感慨。

  彭刚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课探索,不仅在为清华找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本科教育路径,而且是中国高等院校发展自主写作课模式的首次系统尝试,预计到2020年覆盖所有本科生,并力争面向研究生提供课程和指导。

  据介绍,清华正在启动新一批的写作与沟通教师招聘,期待课程在教师队伍壮大、教学相长的氛围中进一步完善。(作者:本报记者 万玉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