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详细内容

老中青三代医师的初心故事……

编辑:汤志香 来源:本网原创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2-08-15 09:22:51 【字体:

  彭怀文,副主任中医师,从医17年——“把职业当爱好,做到最好”

  “滴答、滴答……”8月11日上午,市中医院ICU(重症监护室)里,各种仪器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低沉的音符,值班医生彭怀文站在呼吸机旁,眼中关注的是仪器上显示的参数和患者的生命体征。

  彭怀文是市中医院ICU的一名副主任中医师,17年的工作磨砺让他已然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优秀医生。

  ICU是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的地方,病床基本上都处于满负荷状态,患者病情危重,情况瞬息万变,常常需要紧急气管插管、纤支镜检查、床旁血滤以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甚至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治疗。而所有这些情况都是片刻不能等待的状态,需要医护人员全天候不间断的监护治疗。别看现在彭怀文处理起危重病人得心应手,其实也有过一段手忙脚乱的经历。“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时,因为年轻,很多事情都需要边学边做。”隔了十几年,彭怀文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抢救心脏骤停病人的情景。“开放气道、胸外按压、药物抢救……这些步骤平时都练得很熟,可一紧张,脑子就跟不上手了,幸好有一起当班的同事帮忙。”说起初出茅庐的自己,彭怀文不禁失笑。

  相比普通专科,重症监护对医技的要求非常高,因为患者身上不只是某一个器官有病变,比如患者发生多脏器功能衰竭,有的学科主张多补液体,但补液过多又会对肺造成负担,这就需要重症监护医生综合研判,平衡各种治疗方案的矛盾利弊。重症监护医生的敏锐观察,要靠长期大量的学习积累。为此,一直以来,彭怀文积极参与各类学习培训活动,打牢基础,精进技术。在他看来,“医学是不断发展的,提升救治水平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去看、去听、去学。”

  在ICU,患者都是无陪护状态。疫情期间,按照规定,更是取消了每天半个小时的探视时间。家属24小时不能看到最挂念的人,自然会产生一些情绪问题。为此,彭怀文和同事们会在救治之余,帮忙拍一些患者的照片、视频给家属,耐心做好病情沟通,让患者和家属都能安心。

  因为更多的时间用来工作,彭怀文放在家庭的心思自然相对少一些,孩子大多数时候都交给了同在一家医院做检验科医师的妻子。在ICU工作17年,彭怀文很庆幸,“现在的工作刚好是我喜欢做,同时也是适合我做的事。”他说,“尤其是当看到病人被抢救回来,转到普通病房时,成就感是无可比拟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