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贡献
燕子河对鄂豫皖
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巨大贡献
刘 斌 丁仕龙
在我国民主革命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与湘鄂西、湘鄂赣两大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形成鼎足之势,与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燕子河位于大别山腹地,是皖西地区人民革命活动的中心,在这里爆发了一次次武装起义,孕育了一大批革命的骨干和共产党的干部,无数革命先驱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多少先烈血洒沙场。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燕溪小学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为“六霍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1920年,时任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1894年4月——1933年,燕子河镇麒麟河村红塘湾人)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团结带领本校青年、进步教师刘长青、刘锡凡、郑其玳、杜小木、敖发台等,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他们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坐在油灯下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如何推翻封建军阀统治,如何打到帝国主义,如何铲除不合理的剥削制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徐狩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扩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他们除了在学生中秘密成立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外,还吸收了像刘仁辅(燕子河镇燕溪村塔儿河马平组人)、徐育三(燕子河镇麒麟河村畈心组人)、徐轩骥(麒麟河村红塘湾人)这些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和有文化的农民参加到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中来,并且创办了进步刊物《醒狮》。
当时,徐狩西经常同刘仁辅、徐育三、徐轩骥(同为安庆法政学堂同学)等进步人士集聚在一起,交流信息、评论时政,抨击黑暗,一时间“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共产党宣言》中的光辉论断像洪流一样在燕子河地区人民心中涌动。通过燕溪小学师生的宣传,很多热血进步青年逐步认识了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人民群众阶级觉悟不断提高。
燕溪小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成立较早的进步组织,在它的带动和影响下,笔架山农校、志成、明强、淠阳等小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读书会也相继建立起来,为后来皖西地区建立农民赤卫队和“六霍起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永佃权斗争的胜利,为“六霍起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1922年10月以刘仁辅为主要成员的发生在燕子河地区维护“永佃权”斗争的胜利,是皖西地区“五·四”运动后人民群众反对封建剥削和压迫斗争的重要成果,让农民看到了坚持斗争就有胜利的希望,为后来西镇暴动和“六霍起义”组织农民武装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永佃权,是在太平天国时确立的。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为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纷纷起义反抗。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卓越代表——太平军,从1854年起, 先后十多次进入鄂豫皖边区,张献忠率领义军在燕子河张畈腰磨坪(现在团山电站库区)驻营休整40余天,义军多次大败清军,打富济贫,开仓济粮,振济穷苦百姓。
清咸丰七年,张献忠的太平义军从燕子河直趋湖北时,霍山知县令燕子河区九保乡勇协清军作战,抵御太平军的行进。地主豪绅强迫佃农充当团练,在大天门(方坪村与张冲乡结合部)战役中,太平军与清军在燕子河一带激战,双方作生死博斗,结果乡勇惨败,仅佃农就战死95名。
未战死的乡勇,目睹战死的惨状,向九保保长提出善后的要求:一、安葬战死者;二、解散乡勇还乡务农;三、修建忠烈祠,纪念战死的乡勇;四、罢转庄作为永远褒恤。当时九保保董答应前两条可以照办,后两条需待商考。乡勇未得到全部要求,便抬尸到保董家,保董迫于压力,应允全部照办,事态暂时得以平息。过后保董勉强办理了前两条,至于修建忠烈祠和罢转庄,却无下文。乡勇又质问保董,保董回称自己权力有限,要乡勇申禀到县,乡勇闹到霍山县,县知事说:这件事既无成规,也无前例可效,无法批。乡勇闹到府道衙门,同样得不到解决。后来燕子河人郑承珊,以儒童出身带团练,攻打捻军,从六安一直打到寿州、蒙城。咸丰九年,以六品军功补援寿州儒学证。此人与寿州孙家鼐(1827~1909,咸丰状元,曾任工部、理部、史部尚书,)有交往。郑承珊就以私人的关系,把乡勇的申禀托付于孙,孙时任理部尚书。到北京将乡勇的申禀直接呈交军机处办理。军机处以圣谕字样批示霍山县办理,因在此次战役中阵亡者有英山籍人,故联合英山县,在两县交界处的西界岭小街(今长岭乡界岭村)修建忠烈祠,并告谕燕子河地区九保,相当于今天的燕子河镇全境加两河、长岭(除桐元),罢转庄施行“永佃权”。
永佃权平稳的实施了60年,至1922年秋,燕子河的大恶霸地主刘佐廷(外号刘歪鼻子),串通当地的郑小川、余良远、陈先义等中小地主密谋策划,把佃农从享有的永佃权的土地上赶走,企图转庄夺佃,加租加贷,扬言恢复五年一转庄的制度。地主阶级的阴谋,使本来就在痛苦渊源中挣扎的佃户心急如焚,怒不可遏,迫切希望有人能为他们撑腰说话,把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永佃权维护下去。
正在佃户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毕业于安徽法政学堂的刘仁辅,由于接受了进步思想,毅然背叛自己地主阶级的家庭,公开站到贫苦的佃农一边,帮穷人说话。由此一场反转庄保永佃权的斗争开始了。
刘仁辅召集了燕子河地区的佃农代表,在西界岭的忠义祠开会,明确指出真理在佃农群众一边,于是佃农代表们情绪激昂起来,纷纷参与到积极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斗争中来,当即商定由刘仁辅出面向霍山县公署提起诉讼。
佃农们筹集了一些费用,刘仁辅也变卖了部分家产,以县议员的身份(法政学校毕业后,回乡被选为霍山县议员),来到霍山县公署,他拿出佃户们保存的“永佃权”凭证,依据当时法律有关条文,揭露了刘佐庭等地主豪伸盘剥佃农的罪恶行径,为贫苦佃农的利益而据理力争。县知事陈某感到事非小可,遂将讼事上禀,后经议定维持永佃。反转庄维持永佃权的斗争,在刘仁辅领导下取得了胜利。
1923年8月,霍山县公署在燕子河闻家店出了告示,明确规定,永不转庄。为了纪念佃农们的反转庄,维持永佃权斗争的胜利,当地佃农筹款在闻家店刻石碑纪念。石碑现存县博物馆。碑两旁的对联是:述先言维持永佃,清官示打消转庄。维持永佃权斗争的胜利,使广大佃户在一定程度上免遭了地主阶级妄图通过转庄带来的沉重剥削,物质利益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因而大大鼓舞了农民投身革命的勇气,为后来的六霍起义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党组织的迅速发展,为“六霍起义”奠定了组织基础
徐育三(1900年9月~1933年11月)1927年春在安庆法政学堂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回到了家乡,以教书作掩护,宣传党的政治主张,秘密从事建党工作。经过组织培养与考验,一批进步师生、进步农村青年如刘仁辅、徐轩骥,余良斌、周庆华、刘长根、余玉朝、余良源、余良松、熊仁安等人先后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是年9月,刘仁辅又在原燕溪小学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的基础上吸收了余远瑞、余远如、刘朝相、江图年、陈同知、孙少山、姜选礼、罗应周、王先华、龚宗九、纪华宏、陈茂申、吴道明等10余人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了燕子河党支部,下设土塘、茶铺、长岭三个党小组,刘仁辅任支部书记,并与鄂豫皖边区党组织有着密切联系。
1927年10月,舒传贤(1899~1931,霍山县人)组织成立了中共霍山县支部,燕子河党支部并入为西镇分支部(燕子河在1933年成立立煌县之前属霍山县西镇,今属霍山漫水河),刘仁辅任西镇分支部书记。
1928年1月,中共六安县委(亦称六霍县委)成立,中共安徽省临委决定:六安县委指导霍山县党的工作,根据这一决定,中共霍山县支部书记舒传贤(7月增补为中共六安县委候补执行委员)在豪猪岭召开全县党员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0余人,会议宣布将原中共霍山县支部改组成立中共霍山县特别支部,隶属中共六安县委,下辖东北乡、西镇、西乡、城关、南乡5个分支部,驻地东北乡。刘仁辅继任西镇分支部书记。
1928年7月,根据组织发展情况,中共六安县委决定,将中共霍山县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霍山特别区委(亦称中共六安县委第五区区委)。隶属中共六安县委。下辖5个党支部,党员50余人,农民占半数以上。1929年1月,中共霍山县委成立,霍山特别区委划归霍山县委领导。
特区委下辖东北乡、城关、西乡、南乡、西镇等5个党支部,徐育三任西镇党支部书记。
1929年1月,第一届中共霍山县委成立,此时全县有党员120人。县委书记舒传贤,县委委员中有刘淠西、徐育三等9人。县委下辖中共东北乡,中共西镇、中共南乡三个区委,刘仁辅任西镇区委书记。
1929年9月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改选产生第二届中共霍山县委,徐育三继任霍山县委委员。
1929年11月霍山县委派员组建西镇游击队,下辖60个游击小队,共计360人,徐育三任总指挥,这支游击队的活动范围是闻家店、燕子河、漫水河一带。
从1927年春到1929年冬,仅仅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在燕子河的崇山峻岭中,党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起来。正是由于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才保证“西镇暴动”的成功,从而打响了“六霍起义”第一枪。
四、“六霍起义”的成功,是创建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关键
1929年3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来,在上海英租界召集安徽省临委,六霍县委领导人和柯庆施、许继慎开会,研究“六霍起义”的有关问题,纠正省临委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为“六霍起义”确定了正确路线、方针和领导人。
为了取得周围县的配合与支援,保证“六霍起义”的全面胜利,1929年8月5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英在闻家店东岳庙主持召开六安、霍邱、寿县、英山、合肥六县党的联席会议,报请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六安中心县委,中心县委设在闻家店东岳庙。
在中共六安中心县委领导下,县委书记舒传贤直接领导指挥“六霍起义”。
11月9日,刘仁辅和徐育三接到中心县委的通知要求各地迅速组织进行武装起义。第二天县委委员喻石泉陪同舒传贤到燕子河检查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通过分析,决定11月下旬在燕子河附近举行武装暴动。
16日晚上,刘仁辅和徐育三正在商量暴动的事情,突然有人报告:“暴动的消息被泄露”。此时西镇地区敌人十分猖狂,磨刀霍霍,准备向农民协会反攻。
18日下午,伪西镇事务所秘密召开西镇各绅董会议,决定在全区逮捕共产党人和农民协会骨干,根据大地主余良远和刘佐廷提供的黑名单,仅燕子河一带就有52人要被杀害,刘仁辅、徐育三得知此消息后,决定先发制人,经请示霍山县委定于第二天发动武装暴动。于是刘仁辅当即写了密信,折叠好放在雨伞的暗顶上,安排周远恩、纪华芝连夜送到丁家埠,交给红32师师长周维炯,请求32师派兵支援。
19日,周维炯接到刘仁辅的亲笔信后,亲自带领一个连,80多人,立即出发,于午夜赶到燕子河。与徐育三、刘仁辅、高天栋等率领的100多名赤卫队会合,并决定首先进攻闻家店之敌。随后,红32师80多名红军和数百名起义群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奔向闻家店,一举击溃了驻闻家店的民团,俘虏20多人,缴获钢枪20多支,取得了袭击闻家店的重大胜利。
初战告捷后,起义队伍接着包围了楼房湾大地主余良池、燕子河大地主余良远的庄园,缴获其自卫枪支20多支,并打开粮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农民。
由于事先做好了侦查和监视工作,得知西镇地区保长和团总王多宏等反动分子正在长山冲周家院子喝策划反共的“同心酒”。起义队伍当夜向长山冲进发,天亮前包围了周家院子,活着了正在开会的王多宏等5名反动分子。
第二天暴动起义的队伍向伪西镇事务所漫水河进攻,红军和赤卫队奋不顾身,英勇作战,迅速击溃漫水河自卫团,自卫团70多名士兵被俘,缴获全部枪械,西镇事务所、经济维持会等反动机构被捣毁;并先后包抄了董家河、楼房湾、长山冲、燕子河、漫水河等六个地主武装据点。西镇暴动大获全胜,红32师回丁家埠,途中又“捎带”打了3个保安团。
随后,起义队伍乘胜前进,先后包抄了土豪劣绅郑世舫、郑长富、王晓忠、杨本福的家,没收财物,开仓放粮,深得群众拥护。随着群众革命热情的高涨,暴动范围迅速扩大到回头岭、上土市、黄栗杪、深沟铺、太平畈,杨家河等村镇。
前后3天时间,整个西镇地区反动势力几乎全部消灭,方圆百里,完全被农民武装占领。地主豪绅纷纷逃往霍山县城,凄惨地嚎叫:“西镇南乡数十保竟陷入共匪势力范围之中”。
西镇暴动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兴高采烈,起义队伍所到之处,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爆竹迎接,送饭送菜,亲切慰问,燕溪小学校长徐狩西编了一首歌谣赞颂西镇暴动的成功:
河南老红军,来到我西镇。
钢枪打前提(前阵),后跟赤卫军。
先打闻家店,后打楼房湾,
回头捎带打了三个保安团。
打土豪,杀劣绅,反动团总消灭净。
五、燕子河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活动中心。
由于西镇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六安中心县委,十分重视巩固西镇暴动的胜利成果,决定把西镇作为皖西根据地的中心进行建设。暴动后,为统一西镇地区的领导,在燕子河建立了西镇革命委员会,负责各乡、村政权建设,不久即在燕子河闻家店成立了霍山县第六区苏维埃政府。
为了加强革命武装建设,在军事上把所有武装全部集中于西镇,一方面牵制敌人对西镇的进攻,另一方面扩大军事力量,训练红军,在西镇建立根据地。西镇党组织,把暴动后的农民赤卫军编为有360余人的西镇游击队,分为60个小队,并成立了总指挥部,徐育三任总指挥,刘仁辅任副总指挥,西镇游击队成为当时皖西三大主力武装之一。
11月下旬,西镇暴动指挥部派高天栋率领游击队员30多人到前畈,协助成立了前畈乡农民协会和赤卫队,使赤色区域不断扩大。自西镇暴动以后,赤色区域的一切行政都在苏维埃政权指挥之下。
12月16日,徐育三率领西镇游击队,支援霍山桃源河农民暴动,镇压恶霸地主,没收地主财产,分配给农民,还缴获枪支30多支,使六安、霍山两县红色区域连成一片,霍山县自卫团团总秦华轩率领民团200多人,前来围剿,徐育三指挥游击队和赤卫队分别埋伏在道士冲两侧的山林里,给敌人以出其不意的袭击,结果毙伤敌人60多人。
在西镇暴动胜利的影响下,12月12日,白塔畈农民暴动;12月16日金家寨地区农民暴动,围攻敌军驻地马氏祠。
西镇地区武装暴动的胜利,为皖西根据地创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30年1月6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和中共霍山县委都迁至燕子河闻家店的灵岩寺办公,以此为中心,领导皖西地区革命斗争的开展。
由西镇暴动引发的一些列暴动,统称“六霍起义”。“六霍起义”全面爆发期间,除上述武装起义外,还有六安县徐家集民团起义、霍邱县饶冲农民起义;1930年春,霍山县南乡和东北乡相继暴动,推动毗连的六安县南部、舒城县西南部,潜山县北部农民暴动,红33师在红32师一部的配合下,于4月12日第二次攻占霍山县城,使全县基本赤化,成为安徽红色区域中心。
经过大规模六霍起义及其影响,推动了潜山、英山农民暴动,到1930年春,初步形成了皖西革命根据地,它东抵淠河,西接商南,南至英山县金家铺、潜山县水吼岭,北起霍邱县北塔畈、六安县丁家集,南北200余里。人口40余万。
1930年1月6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将“六霍起义”和西镇暴动的农民武装分编为安徽红军第一、二游击纵队。
1930年1月20日,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将安徽第一、二游击纵队和六安六区游击队合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下辖两个团,燕子河的赤卫队被编为三十三师一0七团,徐育三任团长、汪维裕任党代表、徐轩骥任副团长。全师200余人,其中党员40多人,长短枪145支。
红33师是继红32师成立之后,在金寨地区诞生的第二支红军队伍,也是在鄂豫皖边区诞生的第三支主力红军,后来发展成为红一军、红四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1930年3月21至25日,六安中心县委在六安县七邻湾召开所辖六县和红33师党的联席会议,分析形势,总结经验,以“推进六安革命高潮”。会议做出了关于反对机会主义、政治任务、工作计划、群众工作、军事问题、宣传教育工作、纪律问题、秘密问题和共青团工作等九项议案,把武装斗争同根据地建设、土地革命联合起来,进一步巩固扩大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成以后,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6月,蒋介石先后发动了三次军事“围剿”,并亲临武汉指挥,但鄂豫皖边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执行正确的军事路线,先后依靠红一军、红四军(由红一军和红二十五军合编)和新建的红二十五军以及有两军合编的红四方面军等红军主力,连续粉粹敌人的三次“围剿”,尤其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四方面军先后发起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大战役,仅苏家埠战役就歼敌3万余人,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此时达到了一个极盛的局面。
1932年3月上旬,在燕子河建立五星县。中共皖西北特委为了有效的打击鄂豫皖三省结合部的敌人,经鄂豫皖省委同意,将六安、霍山、英山、罗田、商城五县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管辖区,划为“五星县”,成立中共五县委(驻地先在闻家店东岳庙,后迁至燕子河小街)。并组建五星县独立团,下辖两个营。五星县是我党最早成立的跨鄂豫皖三省边区的县级革命政权,这样的建制是当时军事上反“围剿”斗争的需要,它为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次“围剿”胜利后,时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的张国焘被胜利冲昏头脑,先麻痹轻敌,后又不执行周恩来、毛泽东“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军事思想,错误决定红四方面军主力转向外线,放弃了鄂豫皖边区根据地,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主力西撤之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空前严峻,国民党反动派提出“血洗大别山”、“驻尽山头,拉尽耕牛,见黑(人影)就打,鸡犬不留”等反动口号,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但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没有被吓到、被杀绝。随着红二十八军的重建,党组织的恢复,和反“清剿”的不断胜利,革命红旗依然在大别山区高高飘扬。
燕子河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光辉灿烂,为了革命的胜利,全区有近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事记》《燎原星火》《金寨文史》
《金寨红军史》《霍山组织史》 《霍山党史百人传》
图片来源:六安市博物馆、霍山烈士陵园 五星县展馆
Power by YOZOSOFT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