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谈
茶 谈
武弋然 武红红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饮用茶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茶的发展历经了生煮羹茶、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六大茶类;从手工到机械配制加工,从早先的药用、食用到饮用;再从发展有讲求礼仪程序的茶艺,后来升融到佛、儒、道教文化。
一
我们的先民在商周时期就开始栽培利用茶树,茶树的出现大约有六千万年的历史,据考证茶树起源于中国。我国最早一部词义专著《尔雅》中提到“野生大茶树”,现在分布在全国野生茶树约数千亩。
古史料中记载:茶的名称也很多,最早写为“荼”,多义字,出自《尔雅》。曰茶、曰槚、曰蔎 、曰茗、曰荈;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形进一步得到确定。这里只提“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茗“荼芽也”的解释,说法很有不同。茶被发现之初是作为药物和食物来使用的。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 茶被神农发现并用为药料。后来出现了茶的食用。《晏子春秋》中说:“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名菜而已”。这里说的“茗菜”,是以茶叶为原料的食用品,人们运用了烹煮增加茶的调味功能,茶叶功用又前进了一步,最后茶又成为饮用品。关于饮茶最有史可据的是西汉说,清郝懿行在《征俗文》“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三国之前,茶乃专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民间极稀,而后,制茶业得到发展,饮茶渐在文人士大夫间流行,后传至民间。魏《广雅》中记载,当时饼茶的制法和饮用方法:“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以米膏出之”。自此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西晋南北朝,随着文人饮茶风潮兴起,出现茶的诗词歌赋,茶已经超出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层。
二
《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田闾之间嗜如尤甚”,可见此时民间茶俗逐渐形成。茶于人如同米、盐一样不可缺少。宋承唐代饮茶之风日益普及,一方面宫廷茶文化出现,另一方面市民茶文化兴起。宋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之统一。到南宋初,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简易化开辟了道路。到了宋代饮茶技艺相当成熟,茶文化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很有名,同时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梅尧臣等名家都嗜茶,留有茶语、茶贴、茶图…使得茶文化内涵得以拓展,与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连。明清时期的饮茶,无论在茶叶种类上,还是在饮用方法上,与前差异明显。明代茶在唐宋散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绿茶,清代除了绿茶、少量花茶外,又出现了黄茶、青茶、红茶、黑茶和白茶,从而奠定了我国茶结构的基本种类。茶的饮用方式也由“点泡法”改成“撮泡法”。由于茶类的增多,泡茶技法的变化,使茶具的款式质地等各方面也得到了发展,到了清代茶叶已成为一种正式的行业。
三
我国中部绿茶适宜在清明进行采制。野生茶树通常生长在含有碎石土壤的山坡,五更时分农家姐妹带上干粮背起竹篓踏露而采。挑选新芽和肥厚的叶片分开存放。这里特述我们中部的绿茶:有《六安州志》记载:“茶之精品,明朝始入贡”。“齐云瓜片”又称“六安瓜片”采摘制作方法十分独特:一是鲜叶长到“开面”才采摘;二是鲜叶经过“扳片”和“风晾”除去芽头和梗,瓣开嫩片、成片;三是分别杀青,炒片起锅后再烘片,每次仅烘片三两,先“拉小火”,后“拉大火”直至叶片白霜显露,色泽均匀。茶叶储存要好,品饮时,选好水,茶具清洁,开水温度和茶的火候适合,水温过低,不易泡出茶汁,过高会使叶片受损、变味,让茶香气充分发挥,内含溶出,待茶汤凉至适口,宜小口品啜,缓缓抿饮,茶汁与舌充分接触,细细领略片茶风韵;舌鼻并用,从茶中品吸香气,顿觉沁人心脾,此谓一开茶,饮至杯中茶汤初量,着重品尝茶的头开鲜味与茶香。再续,谓之二开,香味尤浓,饮后喉本回甘、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饮至三开,茶味缓和,此时可达舒怀、神清、目明、身心恰然之境,续水再饮便显初淡。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呐。长江中下游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润,原生态植被良好,自然中孕育成绿色佳品。尊者之太、禅林之境、圣僧之悟、智者之者、和静怡真、茶禅一味、齐云片茶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为茶中之珍品也。
四
茶叶的饮用在唐代,僧人坐禅修行要求“过午不食”,不能饮酒,戒荤食素,以求清心寡欲与超脱。“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的坐禅方式需要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疲劳和补充因“过午不食”而缺乏的营养品,来解决这种矛盾。茶叶中富含丰富的营养成份,提神生津的药理功能,自然使其成为僧侣们最理想的饮料。
代宗时期,法饮禅师进京问法,诏敕为“国一禅师”,基于禅师精通茶禅之道,在寺庙种植制作茶叶,以至于经山寺、经山茶齐名世间,对后世陆羽品泉试茶著作《茶经》产生影响。由于陆羽等人倡导,品茶之风开始繁盛。此时因为禅宗丛林的茶叶种植,饮茶之风逐渐传入佛教界,于是有了“茶禅一味”的说法产生,也就是茶道精神与禅的精神相互一致。饮茶可以体会禅意,于是僧人文人在饮茶中间也会诗意大发。清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还有近代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茶与中国文化发展》中写道:“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要想真正理解茶禅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
僧侣大量饮茶、植茶,为普及饮茶,推动中国茶叶生产发展作出了贡献。当然这其中也离不开对茶道的普及发展,《封氏见闻记》中记载:南人好饮茶,北人初不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魏晋时期,饮茶的方式逐渐进入烹煮的阶段,对烹煮的方法与技巧也开始讲究起来。饮茶的形态除了在种类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之外,还开始具有一定的仪式、礼数和规矩,人们日益自发自觉地遵守和规范起来。
在这一时期,茶也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吟咏、赞颂和抒情达意的对象。杜毓的《荈赋》、左思的《娇女诗》等从各个方面对种茶、煮茶、饮茶等茶事进行了描述。此外,茶作为一种健康的饮品,其清香雅致的特质被赋予高雅纯朴的精神力量,与儒、佛、道和神、鬼、怪联系起来,开始进入宗教领域。
五
从茶文化发展史来看,虽然这一时期的中国茶文化还仅仅处于发展萌芽阶段,但茶风还没有普及到民间百姓,人们饮茶更多地关注于茶的物质属性和药性,而不是其文化功能,但仍为以后茶文化发展和完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茶文化即饮茶的文化,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茶文化的产生是在茶被用作饮品之后,兴盛于隋唐年间。陆羽著成《茶经》成为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
把儒、道、佛三教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到茶道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自《茶经》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功效,故寺庙崇尚品饮,在寺院周围种植茶树,并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总之,茶文化发展经历了复杂的变革,正是在这些变革中,茶一步步从宫延走向民间,从单纯的饮用发展成为讲求礼仪、程序的茶艺,又从茶艺升华为儒、道、佛教文化精髓于一身的茶道精神,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同时,禅宗哲学的兴起把茶道推向世界。第一个把中国禅宗茶道带回日本的僧人荣西在所著的《吃茶养生记》中记录了大量禅宗茶礼。
六
唐•陆羽诗曰:“不羡黄金屋,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茶,这个古老的农作物,经历千年的发展,已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必需品发展成为“琴棋书画歌舞茶”的独特文化。今天,茶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