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吉祥枣
漫话吉祥枣
徐 缓
红枣在我国人民心目中,象征着幸福、美满和吉祥。各种喜庆和年节,红枣都是不可缺少的。民间早有“五谷加红枣,胜似灵芝草”之说。
说起枣儿,可能是在我记忆中最早的甜美的果品了。儿时在农村,七十年代,能有什么水果吃呢?房前屋后最常栽种的就是耐旱耐贫能多结果的枣树。那时候,贪嘴的我们馋啊,枣儿刚刚青,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爬上树,真的是如杜甫在《百忧集行》诗中所写:“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只是我们等不到八月枣熟!
西晋文学家傅玄《枣赋》赞美:“既乃繁枝四合,丰茂蓊郁,斐斐素华,离离朱实。脆若离雪,甘如含蜜。”对枣的营养作用,大家都熟稔于心,不仅仅是“脆若离雪,甘如含蜜”,而且老枣树的材质非常坚韧细腻,是大家争相做家具的极好用材。
十多年前,我到叶集三元乡采访劳模王华友。在他大力发展立体种养业的岗上岭头,种植的全是山东沾化的冬枣。枣树淌翠流碧,累累硕果压满枝头,一颗颗饱满光鲜的冬枣就像害羞的姑娘,在枝叶掩映中露出绯红的笑脸。徜徉在飘满清香的枣园,王劳模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说:“据检验,沾化冬枣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和维生素,被誉为‘活维生素丸’,含有18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消费者认可,价格一直很平稳。”霍邱县种植冬枣的气候适宜,土壤土质相当,特别是东部彭塔等岗坂地区和沿淮乡镇最适合种植冬枣。而从2009年开始,彭塔乡就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利用荒岗及枣耐旱的特性,大力扩展枣树种植面积。“三株冬枣一亩田,一亩冬枣上万元。”当时的彭塔乡党委书记傅长发给我们说了这样一句当地流传的口头禅。目前,该乡已种植冬枣1500亩。同时,本乡外出务工成功人士马子正成立了“安徽金古堆绿色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的模式,计划3年内种植冬枣面积1万亩。
去年4月里,我们到延安追寻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在采访的过程中,那里的特产“狗头枣”吸引着无数到革命圣地的访问者,在这原本贫瘠的土地上,又大又红又甜的枣养育了这片红土地上的百姓,当年的红军领袖们能吃到群众送来的甘甜的红枣,那是多么地醉人啊!还有说不尽的毛泽东的红枣情缘,他曾经深情地说:“陕北的红枣,对中国革命也有一份功劳哇!”
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期,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延安枣园村。当毛主席得知枣园和附近的群众长期靠天吃饭时,便指示中央警卫连的战士与群众一起,修了一条十余里长的“幸福渠”,引用河水来灌溉附近的土地。枣园的群众唱着“毛主席来了幸福来”的歌曲,捧着当年收获的大红枣,到中央书记处慰问。
平日,毛泽东在延安招待贵客时,餐桌上常常少不了红枣。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土窑洞前接受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请斯特朗吃晚饭时,端上了用小米、红枣、花生和核桃仁熬成的稀粥。毛泽东歉意地说:“这里条件差,没有别的”。停了停又风趣地说:“这就算延安的八宝粥吧。”斯特朗边吃边说:“好,好。”
我在延安枣园买了整整一大箱30斤“狗头枣”,千里迢迢带回来分别送给亲朋好友,也算礼轻情意重吧。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豳风•七月》中便有吟咏:“八月剥枣,十月获稻。”枣树多被文人骚客歌咏,是被枣树朴实无华、堪当重负的高尚品质所折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作《杏园中枣树》一诗再褒:“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赋枣》诗盛赞:“种桃昔所传,种枣予所欲。在实为美果,论材又良木。”
在我们这江淮分水岭地区,丘陵起伏,岗冲交错,地形破碎,易旱、缺水及土壤不肥沃,通气、透气性差,下渗难,易龟裂,传统农业在分水岭上前景不容乐观,却是建立无公害基地、发展林业、种草养畜的绝佳境地。枣树耐盐碱干旱,生命力极强,甘于奉献,“子孙繁衍遍大地,青荫红果惠人间。”曾有诗赞:“虬龙爪兮钢铁干,耐碱耐贫复耐旱。春献绿荫秋吐珠,多像鲁北庄稼汉。”广植枣树是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带民致富的好途径。
到了收获季节,“红珠颗颗压枝园”、“婆娑一树万珠红”。在彭塔乡首届冬枣文化节上,农民朋友舞着民间龙耍、旱船、秧歌,跳出内心的喜悦,真正是“小康园里人陶醉,又是秋来枣粮丰。”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