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
洛阳牡丹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牡丹的根皮在中药中叫丹皮,是具有清热化瘀功效的良药。牡丹原为野生的落叶小灌木,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
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宋人欧阳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来称赞洛阳牡丹。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的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而且有不少名贵品种,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的“王”和“后”,尤为人们所喜爱。
现在每逢“清明”,“谷雨”时节(即每年四月下旬),洛阳市内各公园里的牡丹竞放:“姚黄”金光灿灿,“魏紫”光彩灼灼,“洛阳红”喷红吐艳,“烟绒紫”墨里含金,“二乔”红白斗艳,“豆绿”美如碧玉,……红白黛绿,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美不胜收。每年四月,洛阳都要举行盛大的牡丹花会,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竟相观赏,真正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牡丹发展战略,由市政府贴息扶持扩大种植面积,加快牡丹商品化产业化步伐,在近郊农村扶持牡丹发展;同时还积极发挥数十家牡丹生产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扶持农户发展观赏型、商品型牡丹。在规模化种植的同时,还加大了对牡丹的科技开发力度,现在已经开发出近百个新品种,并且成功完成了让牡丹四季开花的技术研究。目前,该市已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基因库,牡丹品种发展到了千余个;全市牡丹基地90处,牡丹种植面积近2万亩;商品牡丹远销港澳、东南亚和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洛阳牡丹花会自1982年开始举办,经过29年的实践探索和丰富完善,已经形成特色,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和知名度。
野生牡丹时代,我们的祖先铸造或发现牡丹的精神价值或物质价值——牡丹是爱情的信物,是治病救人的良药。
唐代,地位第一的唐玄宗邀集诗才第一的李白、乐律第一的李龟年,当然还有美貌第一的杨贵妃、内臣第一的高力士等于沉香亭畔,鉴赏育花第一的宋单父培育的名花第一的牡丹,并举办“歌舞盛会”。在这次“歌舞盛会”上,精通音律的唐玄宗亲自指挥自己的梨园班子演奏音乐,李白则奉命作出“语语浓艳,字字葩流”的新诗《清平调词三首》,李龟年随即吟唱,杨贵妃则弄影起舞……
没有郑州的杜工部、被称为“诗圣”的杜少陵,中国文人对此次盛况的彻骨怀恋也不会有排山倒海般的汹涌连绵——“落花时节又逢君”——当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江南,他字字吐血般地吟唱王维的“红豆生南国……”所相思的,不是什么恋人,而是中国历史上永再难见的所谓“开元全盛日”,而杜甫看着几欲昏死还在吟唱、还在相思开元盛世的李龟年后,也用自己的血泪写下《江南逢李龟年》,诗圣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与诗仙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一为字字滴血,一为字字含香,可谓道尽大唐王朝沧桑巨变。
据说,涧河自王城公园逶迤而过。这涧河,就是隋炀帝在洛阳营造的西苑中的一条河流。王城公园位于今日洛阳的西部,隋唐故城位于今日洛阳的东部。“隋炀帝辟地二百里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今天的王城公园就在隋炀帝营造的洛阳东都的西侧,它肯定是被涵盖在“二百里”的西苑之内。隋炀帝在洛阳开创了皇家园林人工栽培牡丹的先河。这件大事发生在605年,距今1400多年。
隋炀帝之后,武则天更厉害,她号召洛阳的老百姓栽培牡丹,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要走牡丹的产业化的道路——这一下子夯实了牡丹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洛阳人种花、赏花的热情与日俱增。每年“谷雨”牡丹花开时节,中外游人蜂拥而至,为洛阳的对外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