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墨浪花>第十五期>卷首语/校长室特稿

漫话文学语言

北京交通大学 司显柱

 

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人们在不同的场合得使用不同的语言。比如,文学创作用文学语言,日常交流依赖日常语言,科研论文写作借助科学语言。“墙外有两棵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是文学语言,如换成“墙外有两株枣树”则是缺乏文学性、平淡无奇的日常语言。简言之,用数字、图表、定义、逻辑、符号等的辅助,把日常语言说不清楚的说清楚,称为科学语言;用日常语言不能或难以表达的,用烘托、渲染、比喻、讽刺幽默等手段表达出来,手下描水,志在映天;口中是酒,心在山水之间,称为文学语言。

  显而易见,文学语言,相对于日常语言或科学语言,其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表意的间接性、隐蔽性、不具透明性,而更具有多义性、多重阐释性、无限衍义性等特点。换言之,文学作品的意义,因其所使用的文学性语言的特征,可以有多种意义和解释。诚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单就其命题意义,“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那么,由文学语言建构出的同一文学作品,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弄清文学语篇的意义在哪里?直觉上,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在作品、文本里。但是,实际上,在解构主义哲学看来文本中便没有一种业已存在、固定不变的等待人们去发现的意义实体。文本所包含的只是一种意义潜势,不再只有某个既定的、权威性意义有待阐明,它所提供的乃是意义的无限可能性及解读、阐释的自由空间。这样,不同的读者和同一读者在不同时期受其自身的不同的经验、审美定式和文化背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与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作品意图的把握、理解势必有所不同和侧重,借用伽默达尔哲学解释学关于“理解历史性”话语,就出现了同一文本,对不同的读者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张潮在《幽梦影》里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事实上,从语言符号系统本身的角度审视,以文学语言为典型的语言意义的不透明性、多意性,源于语言本身的不完备性,即语言并不能表达我们想表达的一切思想,或者说并不能把我们想表达的一切思想都充分地表达出来。我们常讲的“言不尽意”,老子之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个意思。

  另一方面,前述文学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多意性有何意义呢?

  其意义在于,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学作品只是一种半成品,如果没有读者的参与,作品的美学价值就无法实现。因此,最好的作品就是能为读者提供最广泛的联想空间,要能激发读者想象,要求语意不确定性和某种意义空白。这样,读者的阅读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参与,这种参与使作品潜藏的意义得以实现。因此,愈是伟大的作品就愈能“召唤”读者进行再创造,从而赋予作品更多的意义和解释。

  (作者简介:司显柱,1962年出生于安徽六安,1980年于六安第二中学高中毕业后先后求学于安徽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和中山大学,分别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返回首页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4-11-26 16:03:29
版权声明:
1、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六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六安新闻网所有。
2、本站版权所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六安新闻网]
中共六安市委宣传部主办 承办:六安市委外宣办
六安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投稿电话:0564-3284422 投稿邮箱:news@luaninfo.com
经营许可证编号:皖ICP备060026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