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2021 赶超发展这一年】金融担当,助推“双胜利”
——我市银行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2-07 08:39:05 【字体:

  编者按 “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从邓小平同志“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到习近平总书记“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言切而旨远,市委、市政府着力做好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共生共荣这篇大文章,六安“钱流”变化几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增存款主要并超额用于当地”绝非易事:截至2月7日,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成功跨越3000亿元大关,达到3050亿元,贷款规模、增速均居全省16个地级市第一方阵,全市再贷款再贴现余额位居全省第一;年初,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同比下降27个基点,创有统计以来历史新低。

  近年来,全市金融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对照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金融类指标,一以贯之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不断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信贷结构、推进惠企让利,为我市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持续注入金融力量。

  ——在贷款总量上持续攀升。坚持稳中求进,将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作为当前金融工作的重点。强化政策引导,保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市的倾斜力度有增无减。全市再贷款再贴现余额67.2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支持商业银行有足够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对我市实体经济发放优惠贷款;强化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2021年以来,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加315亿元、440亿元,新增存款主要并超额用于当地,信贷规模占全省比重持续提高。

  ——在贷款结构上持续优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本源,通过深入开展“千名行长进万企”常态长效工程、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金融支持制造业提质增效工程和“贷动小生意,服务大民生”金融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专项活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有效衔接,认真落实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2021年以来,全市中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和制造业贷款增速均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在贷款成本上持续走低。坚持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推动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持续让利。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各类放贷主体疏通内部利率传导机制,一律参照全国统一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确定贷款利率并明示年化利率,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贷款定价能力。

  年初,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0%,同比下降27个基点,创有统计以来历史新低。2021年以来,全市金融业通过降息和延期还本付息累计让利约5亿元,缴纳税收超15亿元,近三年年均缴税13.5亿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逐年提升。

  ——在贷款创新上持续发力。坚持金融高质量发展,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均实行专班制,实施19个“一行一品”“一县一品”项目,创建15个金融改革创新特色银行。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参与创建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开展节能减排挂钩贷款业务,创新实施绿色债券发行雁阵计划,绿色贷款同比增速达36%;积极推进科创金融,创新构建投债贷联动模式,全市发行人民银行管理的债券90.5亿元,同比增长32.1%;广泛推广“长三角征信链”,为1626家中小微企业贷款111亿元,应收账款融资金额90亿元。

  人民银行六安市中心支行行长杨东晓表示,既要牢固树立“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风险防范思想,更要积极践行“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2022年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部署要求,进一步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充足发力、精准发力、靠前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更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通讯员 李前进 张兴权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周 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