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政务信息>详细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全力做好民生大事和关键小事的财政保障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1-28 16:51:53 【字体:

  当前,全市上下正在掀起深入开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热潮,进一步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于民,是财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应有之义。全市财政部门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惠民生、促发展、防风险,扎实强保障、促提升、建机制,把人民群众“盼的事”变成财政“支持的事”,确保专题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为新阶段现代化幸福六安建设的民生篇章积极贡献财政力量。

  加大“三个力度”,尽全力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坚持基本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地位,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厚植为民服务的情怀,秉持为民理财的理念。一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管理等过程中,扎实践行“用政府的紧日子换取人民的好日子”基本要求,从源头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过“紧日子”15项禁止类、严控类、压缩类清单落实,大幅压减“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挤出更多资金投入到民生实事上,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以上资金用于民生领域。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413.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5.3%,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住房等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政策得到有力保障。二是切实加大资金统筹力度。积极通过统筹安排债券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优化增量和盘活存量资金等方式持续加大投入,不断提升民生保障的整体水平。目前,全市已纳入省专项债券储备库涉及民生项目达到82.1%。2022年在省提前下达我市的新增债券额度中,97.4%的一般债券资金投入到教育、医疗等7个民生项目上,86.8%的专项债券资金投入到25个重点民生项目上。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通过PPP、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民生项目。三是积极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立足六安实际,加强民生政策研究、项目谋划储备和向上争取力度,努力为民生实事争取更多资金支持。经争取,近年来上级下达我市转移支付中民生类资金占80%以上。

  坚持“四个聚焦”,高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对准群众需求的“眼色”,既要办大事,也要办小事。一是聚焦群众关切解民忧。牵头做好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破产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对排查出来的问题,深入分析,找准症结,一企一策,逐项解决。2022年,省围绕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计划实施20项民生工程。作为民生工程牵头抓总部门,我们将足额落实资金,改革项目选择、工程建设、建后管养、绩效评价、协调调度等机制,推动各级抓细工作落实,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社会资源的使用效率、投入产出效益。二是聚焦民生品质增福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生态幸福感,落实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支持厂网河PPP项目实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餐厨垃圾处理等。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支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进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统筹各类资金,加快推进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积极推进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图书馆、文化馆、科技馆、博物馆及公共体育场馆等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三是聚焦特殊群体兜底线。着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落实城乡低保、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提高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健全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助力养老事业加快发展,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四是聚焦乡村振兴促均衡。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政策、财政资金总体稳定。加大涉农统筹整合,支持“138+N”工程和“6969”工程,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完善“防贫保”综合保险模式,探索特色农业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拓展,推进三大粮食作物政策性保险提标扩面,持续提升农民农业抗风险能力。

  完善“五项机制”,多维度构建长效机制体系。厚植为民理财的底色,既要增投入,也要建机制。一是完善民生领域稳定投入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严格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保持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完善筹资及社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构建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救助制度体系。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退役军人、优抚对象等各类群体待遇落实机制。二是健全民生需要应急机制。立足财政职能,强化与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并在每年编制预算时,市级财政按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设立应急周转金,保障农民工工资发放工作。推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坚持以防为主,支持提高防洪抗旱、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升防汛、抢险、救助物资储备水平。三是建立民生政策评估机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科学把握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做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又不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综合财政可承受能力、民生实际需要等因素,加强对民生政策评估,确保民生政策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财力实际相匹配。四是强化民生资金监管机制。抓实抓细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工作,确保资金“一竿子到底”直达民生、直达民心。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在线监管系统作用,强化从资金源头到使用末端的全过程、全链条监管,尽早发挥惠企利民实效。强化民生资金绩效管理,常态化开展民生资金重点检查,严禁截留、挪用、挤占民生资金等行为,确保民生资金用对方向、用在实处、用出实效。五是抓好财政收入增长机制。科学确定财政收入预期目标,与经济发展相匹配。千方百计做大财政蛋糕,认真落实好减税降费、助企纾困、加强资金统筹等各项积极财政政策,通过保市场主体推进就业稳定、民生改善,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推动全市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们将始终把为民理财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深做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专题学习教育,全力保障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汪斌 作者系市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