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六安农业赶超路
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六安将全面学习领会文件精神,奋力走上绿色高质量赶超发展之路,推动各项重点任务、重大政策、重要改革落实到位——
围绕粮食安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农民增收致富等百姓关心的话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已于2月13日发布。文件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和具体安排,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信号。昨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市委部署,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重大战略目标,按照“五大振兴”要求,积极探索富有皖西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推动我市农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农业大市迈向农业强市。
“十九连丰”,粮食面积和总产实现双增
作为农业大市,粮食安全始终是农业发展首要任务。2022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917.99万亩,增长0.11%,单产387.9公斤/亩,增长0.18%,全市粮食总产超35.61亿公斤,增长0.29%,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责任制,发展设施蔬菜、持续稳定生猪生产、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截至2022年底,全市蔬菜产量332.13万吨、畜产品总产量50.2万吨、水产品产量24.7万吨,分别位居全省第四、第八、第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作为全年粮食工作目标的重点。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指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去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实现双增,连续两年稳定在35亿公斤以上。”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宗保说。
为落实粮食安全责任,我市按照“扩面积、提单产、减损耗”的路径,切实提升粮食产能。集中开展全市夏种种满种足与整治耕地撂荒专项督导工作,稳定粮食生产面积。2022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43万亩,预计项目区耕地等级平均提高0.22个等别。出台、落实促进多种粮种好粮工作“1+4”政策文件,确定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24个粮食主推品种,推行“单种、单收、单储、专用”,编印主要粮油作物生产技术规程系列丛书,开展县、乡、村三级分层农技培训,有效提升粮食产能。
聚焦科技强农,实施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启动35个农业科技攻关项目。新增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家,居全省首位。全市科技特派员动态发展至2540人,实现所有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聚焦机械强农,创响烘干机“六安制造”品牌,辰宇科技被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评为全国十大粮食烘干机知名品牌,正阳机械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统筹“自主创新+联合研发”,相继研制出“六安瓜片”炒制机、智能果蔬烘干机等13个补短板产品,舒城县万亩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综合示范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聚焦农民增收,深入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出台“大托管”试点指导意见,促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收益分红,提高农民收入。2022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7.6%,位居全省第一。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推进产业振兴。实现经营主体不断壮大,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步彰显,绿色发展生态振兴成效显著。
有“颜”有“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以提高村民素质、生活幸福指数和文明乡风为中心,深入持久地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接续推进以“三大革命”“三大行动”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持续加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广大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把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每年均召开专题会议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同时,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每月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一次督查、调度,确保各项工作序时推进。市委农办建立了月调度、季通报、年终考核的工作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加强督导协调,集聚各类资源,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专项支持农村改厕和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安排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置设施建设项目。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奋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由‘点’向‘面’、由‘整治’向‘提升’、由‘干净整洁’向‘生态宜居’转变……”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相关负责人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持续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下一步,我市将深入推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用“绣花”功夫建设美丽乡村。推进实施《六安市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实施方案》,力争到2023年底各县区试点总结出具有本地特色的经验做法,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环境美、建设好、运营优、管理畅”的美丽乡村建设样板,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努力奋斗。
绿色振兴,乡村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最重要的支撑就是产业振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要求在彰显特色、产业融合、优化布局和联农带农上下功夫,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打造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聚焦全产业链理念,立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铸造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航母”,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奋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六安样板”,全力推进老区农业农村绿色振兴赶超发展。
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基,市农业农村局推深做实“两强一增”行动和“138+N”工程,创新实施“6969”工程,优化乡村产业布局。目前,我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55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100亿元,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267亿元,休闲农业游客接待量达到1551万人次,综合营业收入39.25亿元。农民合作社10088家,家庭农场24789家。绿色有机地标产品总数909个。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绿色预制食品、电子商务、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我市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不断提质增效。
截至目前,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面积556.5平方公里,累计获得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支持16.9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0.8亿元,实现综合产值291.5亿元;全市9个优势主导产业累计改扩建千亩、万亩集聚种养殖基地283个,实现总产值459.3亿元;全市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累计新引进入园项目98个,总投资额108.62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0.45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达到432家,较上年增加48家,位居全省第3。龙翔美食王、夏星食品、海洋羽毛等企业有望2023年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
通过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实施“三变”改革项目4308个,承接主体3379个,农村“三变”改革村1745个,占比达96%。全市1259个村开展“账务分设”,实现独立开展经营活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达4831.5万元。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1878处,吸纳社会资本1.37亿元,增加农民收入3289.9万元。新培养懂政策、懂技术、懂市场、懂经营的农业产业发展带头人4420人,为农业农村发展汇聚智慧力量。
“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信号,2023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盯‘质量、速度、位次、激励项’,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突出工作重点,转变工作作风,鼓足干劲,拉高标杆,踔厉奋发,大力实施绿色振兴赶超发展战略,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采访中,高宗宝这样表示。(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