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活力旺 振兴底气足
——我市大力实施“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区位优势,聚焦全产业链理念,立足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铸造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航母”,大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和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奋力打造乡村产业振兴“六安样板”,努力走上绿色高质量赶超发展之路。
每年的夏末秋初,总有一种清甜的味道在叶集弥久不散,它就是近年来风头正劲的秋月梨。秋月梨的甜度可以达16度左右,轻咬一口,像是在喝糖水,是梨子里面的佼佼者。“我们引进了国内高品质水果品种,改变过去农户自发、自己摸索的无序种植到有规划、有组织、有指导的发展建设,将产品提档升级,对标长三角,还和鲜丰水果进行了合作。”叶集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孟凡德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区的秋月梨非常畅销,价钱在每公斤16元左右,标准园每亩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叶集区大力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通过举办培训班、“师带徒”培训、实施产业项目等方式,新认定乡镇级产业发展带头人。同时,逐步提升融合经营,加大对销售主体的培育力度,加强与长三角农产品区域批发市场、商超卖场、社区网点的产销对接,稳定销售渠道。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三元镇“稻田花海”“四季亘耘”、姚李镇百果采摘园等一批农旅项目年接待游客万余人次……2019年以来,我市创新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农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势头,为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市实施农业特色产业提档升级“138+N”是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一种理念创新,“1”即培育一批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指规模经营、主体经营和一二三产业融合经营,“8”指打造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小龙虾、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八大特色产业,“N”指发展其他特色产业。“138+N”工程的深入实施,推动了我市农业特色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解决了分散的小农户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37241人,增幅达13.5%。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村产业带头人“师带徒”农民培训新模式试点。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到39061个,增幅达22%,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新认证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4家。全市八大特色产业综合产值593.57亿元,增幅10.48%,小龙虾产量和皖西白鹅、霍寿黑猪、皖西麻黄鸡饲养量居全省第1,茶叶产量居全省第2,中药材、水果产量居全省第3,蔬菜产量居全省第4。
如果说“138+N”工程是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振兴的理念,那么实施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则是让蓝图落地,让思路变成出路,让工作理念变成具体抓手的实际行动。
2021年,市政府出台《六安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园区和主导产业,推深做实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农业提质增效“6969”工程,就是用3年时间,积极申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优质粮食、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蚕桑、油茶、畜禽、水产9个优势主导产业基地;科学规划布局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全力打造一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航空母舰,引进培育9个10亿级以上龙头企业,这是我市从本地农业资源禀赋出发,以市场化逻辑、资本力量、平台思维为抓手,创造性提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我市在实践中探索出革命老区新时代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截至目前,全市6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总面积556.5平方公里,累计获得财政涉农整合资金支持16.9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60.8亿元,实现综合产值291.5亿元;全市9个优势主导产业累计改扩建千亩、万亩集聚种养殖基地283个,实现总产值459.3亿元;全市6个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累计新引进入园项目98个,总投资额108.62亿元,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产值270.45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达到432家,较上年增加48家,位居全省第3。龙翔美食王、夏星食品、海洋羽毛等企业有望2023年成为年产值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