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97个红手印,只为挽留他
——记市人大常委会驻关庙乡墨园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卓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4-07-09 08:18:20 【字体:

deeac037312f43808e08d08e3ed0e6b5.jpg

二○二三年十一月陈卓深入蔡畈村民组向脱贫户宣传大别山山核桃产业发展政策。(资料图)

  7月5日上午,全省第八批选派工作总结暨第九批选派工作动员会召开。会上,公布了全省第八批优秀选派干部标兵名单。市人大常委会驻金寨县关庙乡墨园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陈卓榜上有名。

  早在2023年12月,得知其任期即将结束,墨园村297位村民便自发按下红手印,期望他能够继续留任。是什么让村民对这位选派干部如此“情深”?

  新建村级公路14.6公里,桥梁2座,完善村组道路4.8公里,配套雨污管网2.2公里,修缮革命遗址遗迹2处,建成省级美丽乡村和美丽宜居点,培育新型家庭农场16个,帮销农副产品72.6万元……看到三年来陈卓在墨园村完成的乡村振兴成绩单,让人很容易就能理解,村民们为什么会按下297个红手印。

  主动请缨驻村,不到三个月他跑遍340户

  1988年,陈卓出生于寿县城关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毕业后便进入了公安系统工作,后又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从“家门”到“校门”再进“机关门”,缺少基层经验成了陈卓的一个“心病”。于是2021年第七批和第八批选派干部换届时,陈卓便向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党组提出申请,要求到墨园村驻村。

  墨园村地处大别山腹地,是曾经的深度贫困村,也是全市脱贫攻坚最后出列的4个村之一,共340户1344人,其中脱贫户159户599人。

  “墨园三座山,一眼看不穿。全是石坳坳,饿得肚皮叫。”这首民谣曾是墨园村最真实的写照。那时他的想法很简单,“脱贫攻坚没驻村,乡村振兴必须到一线,30出头的年龄,总要到基层干点事,才能对得起组织的培养。”

  虽然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第一次到墨园,陈卓才知道路多远、山多险、地多偏。机关到村一趟需辗转颠簸近3个小时,来的时候正是春夏交替的时节,雨大水急汛情重,道路通行艰难险阻,一路不通换他路,陈卓每次都是变换路线绕着走。由于山高路远,村民人不多却居住分散,走访一户花上1、2个小时,甚至翻过一座山是常有的事。

  “对于第一书记来说,村情清、难题清、规划清、措施清、成效清是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为了把村里的情况摸熟,陈卓只能一山一山地跑,一户一户地走,就这样不到3个月,他跑遍了340户。

  村民高前进的老房位置偏、海拔高,水压不够,遇到旱季,生活用水只能靠送水保障,要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大户周其霞的猪场道路仍是土路,运输生猪极不方便,需要硬化;全体村民反映多年的通乡主干道改扩建问题,需要到省市争取配套资金……翻开陈卓的驻村日志,上面记满了群众的家庭情况、合作社的生产状况以及他分析总结的帮扶计划。

  情况已摸清,问题已找准,解决问题是关键。于是,陈卓找单位领导汇报,跑职能单位协调,托私人关系帮忙,尽己所能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最终,高前进的老房从高位接上了供水,根本解决了旱季缺水的问题;周其霞的猪场通过村组道路项目补缺补差,道路得到了整体硬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也有序开展起来,连续3次在全乡考核中取得了“好”的等次。

  坚持“四必访”,他成了群众的“主心骨”

  来到基层,陈卓深切感受到做群众工作,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重要,所以他始终坚持“生活困难家庭必访、危重病人家庭必访、空巢留守家庭必访、重点信访家庭必访”,用实际行动拉近干群距离。

  2022年农历正月十四,正值休假期间,陈卓突然接到村里一位老人的电话,她边哭边说,女儿不养她了,十五过完就去上海打工。接到电话,陈卓心里既愤慨,又着急,立马开车从市区往村里赶,快走到进村的盘山路时,因路面结冰,他连续加了几次油门,都没能把车子开上去。于是,他只能把车停在路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到了村部。汗水、雪水相互交织,衣服、鞋子也早已湿透。但是,来不及换身衣服,陈卓立马带着包片村干来到老人家中了解情况。经过连续两天的登门拜访,做思想工作,老人家庭的对立情绪逐渐缓和,陈卓也随即在工作日志上起草了赡养协议,双方最终达成一致。

  让陈卓没有想到的是,正月十六中午,老人便拎着一袋炸得金黄金黄的年糕来到村部,一边说着感谢,一边非要往他手里塞,说什么都要让他尝一口。老人走后,吃着炸年糕,陈卓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一方面是对自己家庭的愧疚,在农村时间多,照顾父母孩子的时间太少,另一方面感怀于老人的赡养问题得到解决,从心里为老人感到欣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陈卓表示,只要你打心底关心群众,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

  驻村以来,陈卓探索的“四必访”工作模式,组织开展相关活动57次,发放各类帮扶慰问金13.4万元,慰问品2.2万元,解决群众反映的难点问题28个,推动解决信访问题2件,“敞开大门办事,入户走访交心”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群众认可度明显提高。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前在机关工作的时候没有直观的体会,到了基层,直接跟群众打交道,才真正知道这句话的含义。”陈卓告诉记者。

  做好“三个一批”,他积极回应群众期盼

  对于陈卓来说,如果“五清四访”是开展好驻村工作的基础,那么做好“三个一批”(培育一支队伍、争取一批项目、发展一批产业)则是他回应群众期盼的关键。

  “穷要养猪,富要修路”,这是陈卓在走访群众时,听到最多最朴实的一句话。陈卓告诉记者,他认为,养猪不仅仅就是养猪养鸡养鸭,而是代表了群众对产业兴旺的期待。而修路也不仅仅是修几条路、打几个坝,而是代表了群众对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的期待。

  墨园通乡的主干道长7.2公里,宽仅3.5米,坡陡路窄弯道急,出村必经的漫水桥,每逢雨天,河水漫过桥面,人畜无法通行。驻村不到3个月,群众就写了申请,期望主干道能够升级改造。

  为了这条路,陈卓跑了省市县10多个部门,来回30多趟,有几次夜里回村,遇到下雾,能见度不超过2米,旁边就是悬崖,除了心惊胆战,更多的是身心疲惫。每当想放弃的时候,陈卓总会想到群众当时找到他时的期盼目光。为了墨园村民几代人的交通梦,陈卓只能咬咬牙硬着头皮往前走。2023年3月,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陈卓争取到省市县配套资金3700万元,用于道路升级改造,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线通车。与此同时,陈卓还陆续争取了美丽乡村、公交线路扩建、革命遗址遗迹修缮等项目资金956.6万元,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乡村振兴要想“行稳致远”,产业振兴是基础和关键。当了解到当地群众素有种植天麻的传统时,陈卓便结合墨园实际,组织干部带头、大户牵头、小户参与,共计发展天麻100多亩。然而,2022年天麻丰收时,村民余品琴家的天麻却因为销路问题被本地二道贩子1斤砍了5毛钱,5000斤的天麻,一次就少挣2500元,这对于一个农民来说,无异于天塌下来了。

  为了解决天麻销路问题,2023年天麻上市之前,陈卓便赶到亳州、罗田,考察天麻市场行情,联系经销商到村统一收购。当年10月,墨园天麻产业迎来丰收,亩均产出6万元,大户增收约40万元,小户增收约3万元。

  此外,陈卓还紧盯“138+N”“6969”工程,因地制宜发展了大别山山核桃产业和黑毛猪产业。通过打造“一村三品”,2023年,墨园村集体经济达到62.78万元,较2021年增长110.1%。曾经深度贫困村,稳步迈入了集体经济强村行列。

  “陈书记对墨园的贡献,我们是有目共睹的,村党支部变强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了,产业也兴旺了。”墨园村党支部书记吴从宝说,给钱给物不如一个好支部。所以,在第八期选派干部到期时,他们选择用最传统的方式,写了请愿书,按下红手印,留住陈书记。

  面对群众的挽留和支部的期望,陈卓选择留任墨园开展第九批驻村帮扶。他将继续带领墨园村走好乡村振兴路,让群众期盼的美好生活愿景逐步变成现实。(记者 黄雪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