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我市探索建立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
近年来,随着霍山石斛药用价值和保健功效被市场广泛认可,霍山石斛产业迎来了广阔市场前景,抓住这一发展良机,近年来,我市把石斛产业发展作为带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全力打造石斛全产业链,与霍山石斛相关联的产品开发进入了“热潮”。
在这股“热潮”中,自然少不了本地龙头企业。安徽迎驾贡酒股份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延长石斛产业链,将产品开发方向定为“石斛酒”,可是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关键时刻,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以下简称“博联体”)发挥作用,皖西学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派出5批30人次博士后,帮助凝练出“迎驾石斛酒关键功能因子分析及其养生功能研究”选题,不仅顺利进入博联体项目库攻关,而且还获得立项资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进一步强化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支撑作用,近年来,我市积极用好人才政策“杠杆”,搭建才尽其用“舞台”,探索建设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同组建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通过集聚高端人才、推进项目攻关,推动六安特色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人才动能。
在“谋”上发力,推动资源整合聚合力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联体建设,成立六安市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以非常之力推进博联体建设。博联体下设博联委、博联办,博联委负责主持博士后考核、项目申报推荐等工作;博联办负责博联体工作规划、日常运行管理、监管评估等工作。制定博联体建设工作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形成推动博联体建设工作合力。
为实现博联体内资源有效整合,我市创新博联体组织架构,采取“1+6+N+N”的方式,以六安市乡村振兴博士后联合体为主建单位,“串”起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安徽应流集团及六安本地1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共建单位,“链”上安徽、上海、浙江、江苏多地“N”个博士后设站单位等参建单位和“N”个六安市各类市场主体,构建“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完善博联体工作体制机制,采用“联合招收、联合培育、联合考核、联合使用”的共建机制,明确共建工作任务,出台统一发布博士后招收计划、统一出站考核、共享科研平台、联合申报课题(项目)等共建措施。博联体成员单位与博士后签订协议,成员单位签订共建协议书,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做到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形成“1+1>2”的共赢发展态势。
在“实”上发力,强化任务导向求实效
2022年7月中旬,我市成功举办第101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安徽行)六安市科技服务对话会活动。活动中,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的15名博士后,与六安市19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博士后以及相关企业和医院的技术人员,就乡村振兴、医学、农业畜禽、中草药、工业产业等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进行探讨互动,在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为推动博联体建设迅速取得实效,我市强化任务导向,明确以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为目标,围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三个方面内容,建设博联体项目需求库。同时,通过定向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博士后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力求通过博联体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推出一批新项目,选育一批新品种,研制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本着“可落地、可实施”的原则,我市围绕特色农业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卡脖子”技术瓶颈,向全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征集博联体项目需求,并积极支持有需求的企业依托科技任务和创新平台设立博士后创新岗位和科研项目。截至目前,共收集33个项目入库。与此同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梯度培育计划,目前已明确2022年至2025年拟设站培养计划,通过广泛宣传,企业申报、县区推荐,共有22家优势企业被推荐纳入梯队培养计划。
在“帮”上发力,精准助企解难强信心
位于舒城县的安徽德昌苗木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经营油茶良种选育、种苗繁育和育苗技术研发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近年来在薄壳山核桃育苗技术攻关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因技术不成熟导致移栽成活率不高等问题。博联体通过设立专项科研项目,从安徽农业大学联合培养引进2位博士后进站开展项目技术攻关,一举帮助企业突破了研发“瓶颈”。
结合企业诉求,帮解企业难题。我市依托博联体的人才智力优势,一方面积极组织辖区内工作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及在站博士后,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深入生产一线,帮助企业梳理、凝练生产中面临的关键技术难题,拓展博联体项目库项目来源。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博联体制度优势,助力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育高层次、高质量博士后人才,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在博联体的帮助下,近期,安徽应流集团霍山铸造有限公司帮助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获批。“我们公司专注无人机研发与生产,对高层次人才渴求,多亏了博联体牵线搭桥,帮助我们成功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了这一平台,我们不仅可以吸引人才,还能享受更多引进人才的政策优惠。”该企业负责人表示,有了博联体助力,对创新发展充满了信心。(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