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朱恒银:创新+实干,淬炼“金刚钻”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2-22 08:31:32 【字体:

  “大半辈子在工地度过,他让探宝‘银针’不断前进,填补七项国内空白;把工作当事业、把事业当学问、把岗位当阵地,他将钻探事业做到极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67岁了,他仍孜孜不倦,奋力地向前‘奔跑’……”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向前冲,连日来,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正带领团队,持续攻关5000米新型能源勘探智能钻探装备与技术。

  三班作业、风餐露宿,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大。1976年,朱恒银选择了地质行业中最艰苦的工种,成为一名钻探工人。学徒期间,他从没有过一句抱怨,但技术设备的落后时常让他感到难受。卧薪尝胆、知重负重,当时他的内心萌发了小改小革的想法,当别人打牌玩耍的时候,朱恒银总是默默地在煤油灯下钻研。很快,他的“水力喷射泥浆搅拌器”研究成功,通过实践,大大减轻了钻机工人的劳动强度,搅拌泥浆速度又快,质量又好。朱恒银说:“看到我的发明受到同事喜欢、领导表扬时,兴奋了好几天,创新热情也高涨了。”随后,在钻探施工岗位上,他先后完成了8项“五小”成果,均在第一线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正是这“五小”创新活动,逐步使朱恒银对钻探有了兴趣和乐趣,坚定了他干钻探的信心和决心。

  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地质钻探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机器伤人事故时有发生。面对钻探技术落后之痛,朱恒银暗下决心改变现状,为了掌握更多理论知识,在当了两年工人后,朱恒银又重拾书本,考入了安徽省地质职工大学学习探矿工程专业。1982年大学毕业,当时他可以选择比313地质队环境更好、待遇更高的地方,但他却毅然回到原单位,并主动要求到野外第一线钻探机台。从此,朱恒银从一名勘探工人变成了一名钻探技术员,走上了漫长的技术创新之路。

  咬定“争”的目标,焕发“争”的斗志,拿出“争”的行动。从“六五”计划以来,朱恒银先后参加和主持了10余个国家和省部级地质钻探科研项目。1982年至1989年,他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分别完成了原地质矿产部科技攻关项目“螺杆钻随钻测量定向钻探配套器具及工艺研究”和“冬瓜山铜矿床应用定向钻探技术进行深部矿体勘探方法研究”。首次在霍邱李楼铁矿区陡矿体中完成一组小口径羽状人工受控定向钻孔,解决了李楼铁矿床,多年来陡矿体无法勘探的技术难题,在该矿区深部找到了3亿吨储量的大型铁矿床。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凸显。当时受技术所限,我国探矿深度始终在1000米左右徘徊不前,铁矿石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价格更是受制于人。“攻深找盲”向地球深部寻找矿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开展深部资源的勘探开发,成为新一轮地质找矿的重点。

  谋定而动、笃行致远,朱恒银清醒地看到了深部钻探技术的前景和需求,作为首席专家,他锚定目标、奋起赶超,领衔开展“深部矿体勘探钻探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在国内率先创新研制出用于钻探3000米孔深分体塔式全液压动力头钻机及高强度绳索取心钻杆,首创小口径岩心钻探技术,将我国地质找矿深度从1000米以浅推进至3000米以深的国际先进水平,创造了新的“中国深度”,为我国下一步万米科学钻探奠定了一定的技术研究基础。深部钻探技术成果后来在全国10余省份、30多个矿区得到了推广应用,为我国深部地质找矿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在霍邱铁矿老矿区深部勘探中,增加了约10亿吨铁矿储量,使该矿区储量达到26亿吨,一跃位居华东第一、全国前列,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六安老区经济发展、脱贫攻坚提供了一定经济支撑。

  拉高标杆、加压奋进,朱恒银领衔的团队除了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地质找矿方面外,还广泛推广应用于国家科学钻探和特种工程技术等领域。他利用自身的独特钻探技术优势承担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施工任务,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高度评价。“十三五”期间,作为首席专家,他承担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页岩气勘探钻探关键技术方法研究”及省自然资源厅“安徽深部钻探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同时承担自然资源部“安徽深部金属矿立体探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朱恒银还创建了由全国能源化学工会、安徽省总工会命名的全国劳模示范性创新工作室。近年来,通过这个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行业专家和技术精英,通过带着干、教着干、盯着干,朱恒银带出了更多“工匠”。

  利用节假日和夜间,写报告、论文及专著;住院期间,在病床上搞设计;手术期间,刀口还未拆线就急忙出院到野外处理技术难题……朱恒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奖项:2005年1月,国务院授予朱恒银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4月,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安徽省政府授予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9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2019年4月,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2019年9月,他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朱恒银的踏实苦干、勇于创新,更是他的担当作为、甘于奉献。(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著坤)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