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以人民为中心】坚贞忠诚 牺牲奉献 一心为民 永跟党走
——六安大别山精神解读市委史志室理论学习中心组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2-17 14:48:52 【字体:

  六安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从1921年党的创建到新中国诞生,这里28年红旗不倒,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夺取全国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转折地,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六安大别山精神的基本表述为“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

  坚贞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本质。无论是在革命运动的初始阶段、革命发展的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运动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区的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始终坚定必胜的信念和革命到底的决心,时刻牢记初心使命、坚守精神追求。革命先烈詹谷堂,入党时就立下了“漫天洒下革命种,伫看将来爆发时”的铮铮誓言,被捕入狱后仍坚持斗争,将审讯室变作宣传革命真理、揭露敌人罪恶的讲坛,怒斥穷凶极恶的敌人:“杀了我詹谷堂,灭不了共产党!”红二十八军师长林维先遭受错误对待,被罚到“苦工队”当挑夫,仍带领战友击溃敌军,用几十条扁担缴枪100多支,蒙冤不改忠诚。面对敌人反复“围剿”、“清剿”,大别山人民在党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支持革命斗争,纷纷送郎、送子当红军,坚持游击战争,革命红旗不倒、革命薪火相传。正如徐向前回忆时所说:“经过党长期培养和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干部、战士和人民群众,对党、对共产主义事业具有无限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表现出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牺牲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目标,大别山军民前仆后继、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甘于奉献,铸就了不朽的历史丰碑。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周狷之在被敌人杀害之前,仍留下“宁为革命死,不作阶下囚”的千古绝唱。女英雄汪孝芝为挽救群众生命,从藏身的草堆中从容地走出来,向敌人怒吼“不许动乡亲们一根毫毛”,慷慨就义。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大别山区的人民节衣缩食、积极奉献,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革命的胜利。大别山区先后有200多万人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其中六安就有30万儿女英勇牺牲,六安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有25600多人,占全省的44%。六安很多地方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涌现出许多三代英烈、满门忠烈的典型。

  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所在。在大别山革命斗争中,党及所领导的革命军队,始终把解放人民、为人民谋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与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生动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1930年4月,皖西苏区颁布《土地政纲实施细则》,开展土地革命,让农村100多万无地少地农民分得土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愿望。翻身后的人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在苏家埠战役中呈现出了红四方面军2万多红军作战、2万多群众支前的人民战争奇观。六安县委书记邹同礽不顾自身安危,指挥群众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与爱人、女儿一起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为民初心。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军纪严明,爱民如子,对待百姓亲如一家,群众像欢迎当年红军一样迎接刘邓大军,纷纷慷慨解囊、捐献粮棉布匹,帮助部队解决冬衣问题。刘邓大军在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根本原因是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大别山区军民不管形势多么险恶、斗争多么残酷,始终坚信党的领导,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听党话、跟党走。在红四方面军撤离大别山后的艰难时期,一些被分散安置的红军战士,对党、对军队依依不舍,一直从鄂豫皖跟到川陕。三年游击战争期间,红二十八军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紧紧依靠大别山人民的支持配合,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胜利坚持了革命斗争,留住了大别山革命的火种。中原突围中,面对敌人30万大军围困,中原军区第一旅奉命佯装主力执行牵制任务,旅长皮定均抱定牺牲决心,不仅顺利完成掩护任务,更是整建制完成突围,创造了铁流千里的伟大奇迹。漫长的斗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挠、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