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红色庐剧 唱响京城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05-10 09:04:49 【字体:

  “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们进京演出的时候,在后台时拍的。这里面有演员、创作人员还有剧组的工作人员。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已经过去了快40年。”现年81岁,国家级非遗项目庐剧代表性传承人武克英拿起这张老照片,感慨万千。

  1982年,皖西庐剧团编排的庐剧现代戏《妈妈》作为党的十二大献礼剧目赴京演出,让京城观众了解到了发生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的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并体验了庐剧这一地方特色剧种的独特魅力。演出结束后,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吴雪接见剧组全体人员,并和大家亲切交谈,位于照片中间位置的女演员就是剧中贺冬兰的扮演者武克英老师。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不仅承载了一段难忘的演出经历,还见证了皖西庐剧这一传统戏曲形式的繁盛时期。

  “1982年的一天,我们接到进京的消息,全团人都很激动,我们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北京。剧团总共去了60多人。台下观众观看演出后都特别感动,掌声不断。”回忆起当时演出的情景,武克英仍记忆犹新。

  《妈妈》一剧取材于金寨县大别山区的真实故事,讲述了山区姑娘贺冬兰收养红军将领的遗孤,不惜放弃爱情婚姻,流浪他乡,并在关键时刻用身体挡住子弹,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保护孩子的感人故事。在那个特殊年代,大别山区群众收养红军遗孤,是军民鱼水情深的集中体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艺界的拨乱反正让庐剧再次迎来春天,于是,当时的六安文艺创研室根据革命战争年代这一故事原型,创作了《妈妈》这部现代戏。

  剧中贺冬兰这个角色,要求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到三十多岁。虽然武克英14岁就登台表演,但在此之前出演的都是传统庐剧剧目,庐剧现代戏还是第一次尝试。接到任务后,武克英和其他演员一起专门赶往金寨山区,通过实地了解,感悟,更好地理解、感受剧中的角色。虽然当时的武克英已经年过40,但凭借姣好的扮相、精湛的演技,她最终出色地演绎了贺冬兰这一角色。“两度《红楼》闻八皖,一出《妈妈》动京城”,在北京的演出结束后,业内曾给予武克英这样高度的评价。

  “这些年,我参与了不少演出,还一直坚持庐剧教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喜欢皖西庐剧。”时光荏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变的是老戏曲人心中那份永远的牵挂与情怀。虽然年事已高,但武克英始终没有忘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六安是一方红色热土,流传着许多动人心扉的红色故事,希望未来,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能出现更多像《妈妈》这样优秀的红色剧目,让皖西庐剧能够在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汪娟 张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