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新闻>详细内容

注入人才活水 浇灌三农沃土
——六安市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纪实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30 09:26:55 【字体:

  基层一线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战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阵地,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近年来,我市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机遇,创新实施“人才兴村”工程,外引急需、内激活力,引导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引领支撑作用,为全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广开贤路,全心“引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从政策、项目、乡情等多渠道切入,吸引各类人才支持六安建设发展。

  实施政策引才,出台《关于吸引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实施办法》《六安大学科技园招才引智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完善在基层一线培养、引进、激励、保障人才的政策举措。建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选拔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大学生创业创新补贴等激励措施,定期开展“皖西杰出工匠”“乡村创业之星”等评选表彰,目前已发放市特支计划补贴390万元、评选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49人、大学生创业创新补贴705万元。制订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设立融资风险补偿基金800万元,破解农村创业人才融资难题。

  实施项目引才,结合全市重大扶贫产业、项目发展需求,通过搭建“服务精准脱贫专家下基层”平台等方式,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产业扶贫大潮,共指导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7251个、带动9万余户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业。

  实施柔性引才,先后从合工大、安大、省农科院等18所高校和2家科研院所引进539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300多家基层单位和农业企业挂职,积极开展技术咨询、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目前已帮助解决技术难题230多个,申请发明专利190项,争取项目35个、资金两千多万元。

  实施乡情引才,成立市在外人才协会,制订在外人才“回引”办法,吸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2016年以来,共组织在外创业人才回乡投资考察620多批次6700人次,达成创业投资协议530多个,投资金额超600亿元。

  需求牵引,专心“育才”

  人才贵在于专精,而不在于多杂。多年来,我市始终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实用的人才理论,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结合六安实际和基层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选育人才。

  针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贫困群众实际需求,积极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通过以会代训、田间课堂、跟踪培养等模式,培养一批旅游经营户、生产能手、经营大户、能工巧匠、农业经营管理人等农村实用人才。近年来,共举办六安瓜片、皖西白鹅等特色产业培训和驾驶、缝纫等实用技能培训近千场次、培训农民4万多人次。

  利用大别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乡村旅游带头人、农家乐经营户、能工巧匠传承人、乡村旅游创客四类人才和乡村旅游导游、讲解员等人才培养力度,今年培训人员近千人次。对能力较强、水平较高、贡献较大的乡土人才实施重点培养,目前已选派600余名乡土人才外出考察学习,20名优秀乡土人才被推荐为村干部,330人被列为党员发展对象。

  大力实施“英才计划”,旨在从2017年起,5年遴选培养100名左右长期在基层一线创新创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领军型人才;实施“新技工系统培养”工程,推行“技能+学历”教育,目前已建成高技能人才基地7个。

  搭建平台,精心“用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不仅要寻觅人才求贤若渴,也要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知道引才、懂得育才、学会惜才,才能在发展中科学用才。

  为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作用,我市建立乡土人才与贫困户结对制度,开展“授农技、作示范、共致富”活动,引导5000多名乡土人才与1万多名困难群众结成“1+1”“1+N”帮扶对子,通过传授农技知识、提供致富信息、筹集创业资金等方式,带动8000人实现稳定脱贫。

  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工作,实施基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解决发展瓶颈、争取财政奖补,目前已培育各类农业科技示范户2万多户。通过“科技小分队”“新型农民培训讲师团”等渠道,引导各类技能人才开展农技推广、项目研发、服务指导等,培养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职业农民近3万人。

  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坚持组织选派与基层需求相结合、人才专长与产业发展需求相结合,共选派科技特派员821名,覆盖全市110多个乡镇600多个行政村。近年来,全市科技特派员共创办领办经济实体300多个,推广新技术700多项次。(陆祖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