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六安时评>详细内容

“逆向考研”教育资源浪费或成为最大隐忧

编辑:高方勇 来源:六安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09-29 16:23:17 【字体:

  近日,网上出现了新词“逆向考研”。所谓“逆向考研”就是指那些本身是名校生却扎堆报考双非院校的现象,也就是本身是双一流的本科生,但是考研却“向下”考去双非高校。不少普本生考研就是为了考上名校摆脱院校出身的问题,可很多名校生却出现“倒流”。

  “逆向考研”更容易上岸,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逆向考研”的出现与今年考研缩招与当前就业困难双重因素的叠加是分不开的。一方面,“逆向考研”的背后是考研严重“内卷”,部分高校考研缩招。近几年,为了缓解疫情下的就业压力,高校采取了扩招政策,但三年以来,许多高校的研究生招生都已经达到历史的巅峰,处于饱和的状态,再者很多学校的配套设施根本就没有跟上研究生的扩招速度。与2022年相比,今年很多985、211高校研究生招生都出现了缩招现象,反之“推免人数”的大幅增加,如:山东大学整体缩招研究生近200人。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化导致学历贬值,再加上疫情影响,企业大幅裁员,个体户越来越难,考公考编越来越卷,出国机会越来越少,导致就业困难已经成为社会性问题。再者,硕士学位成为当前就业市场的基准门槛早已不是新鲜事,本科毕业生想通过增加学历寻求更好的个人发展,来增加就业机会。就拿浙江来说,杭电计算机的硕士就业比大多数211甚至一些985的计算机硕士就业的前景都好。我想这也是,部分报考者从名校“逆向考研”到“双非”院校的原因。毕竟,与名校的噱头相比,就业才是大势所趋。

  “逆向考研”破除考研唯名校论,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近年来,考研竞争日趋激烈,“逆向考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一些本科毕业于“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学生,在考研时不再局限于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反而选择了普通院校。《北京青年报》评论文章认为,从高校办学的角度看,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同样,一些综合排名不高的大学却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双一流”高校学生,考研选择非“双一流”或传统意义上的“四非”院校,并非全然是“确保考上为要”的权宜之计。仔细分析会发现,考生大多是冲着这些目标高校的热门、强势或者是适合自己的学科专业而来。拿去年“逆向考研”的明星学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来说,该校在业内就是以电子信息学科群有特色、办学水平高、就业能去华为著称,这或许就是“96名浙大本科生报考杭电研究生”的真正原因。同时这些学科专业近年来在就业市场亦是十分紧俏。所以有评论称,表面上看是“逆向考研”,其实是向热门强势专业集结。

  “逆向考研”是否会造成对教育资源浪费?以2022年广州大学录取的研究生名额为例,广州大学是一所实打实的双非院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甚至不是双一流,但是却有不少北京,复旦等名校的本科生报考。对于这些报考者来说考上研究生已经成为第一目标,学校与专业的好坏或许已暂居其次。有网友认为,考研高考化将引发很多问题,包括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包括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一方面,考研应该是对自我的提升,但是很多大学生“想考研”却不知道自己实质上是在退化。考研的内卷让报考者想要降低成本,这就导致在报考时不追求名校或热门专业,而是以“上岸”为目的,避免“二战”“三战”。客观来讲从名校向“双非”院校考研,在院校、城市、人脉、师资资源等方面不进反退。另一方面,名校在硬件设施、教育资源、学科实力、师资力量方面较普通高校具有天然的优势,这是普通院校所无法比拟的。从名校向普通高校“逆向考研”或许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就像之前网传的北大博士应聘城管,海归硕士考乡镇公务员,资深建筑设计师应聘保姆,以及众多高学历者应聘底层工作机会的事件,引发了社会上对教育资源浪费的隐忧。从这一点来讲,国家和他们的家庭,花费巨大的精力和资源培养他们,享受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却在普通人皆可胜任岗位上挣扎,这或许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方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