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皋城万象>详细内容

沈义龙:衣带渐宽终不悔

编辑:宋明俊 来源: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0-11-26 09:11:40 【字体:

  一位不满15周岁的少年,1958年响应党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从大都市上海只身来到安徽寿县师范读中师。他从小受上海本土音乐——江南丝竹的熏陶,9岁开始学二胡,11岁考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小伙伴艺术团民族乐队的经历,使他在校期间就被抽调到六安地区代表队,参加全省水利文艺会演,开始走上学习、研究、保护、传承六安本土音乐之路,历时60余年耕耘不辍。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70年起,他为国家“非遗”项目——庐剧大戏《红楼梦》、小戏《茶山新歌》等数十部戏创作总谱并担任中西混合乐队的指挥,后又为本没有乐队伴奏的省级“非遗”项目——锣鼓书《赌祸》创作总谱,在省会演中获曲艺类最高奖。1981年,他历时十年写成的长达一万四千字的论文《庐剧音乐初析》被收入《戏曲音乐论文选》。这篇论文对庐剧唱腔体制、板腔单位结构形式、曲牌体制的花腔小调、板腔体制与曲牌体制之间的血缘关系、传统的发展手法、小嗓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中国音乐学院的认可,被收入院刊《中国音乐》音乐学术参考资料条目。接着,他在省以上报刊发表了《民族管弦乐总谱写法浅谈》、《皖西民歌旋法特点初探》、《庐剧西路唱腔与皖西民歌的血缘关系》等论文约20余万字。1986年初,他受命编纂国家重点艺术科研项目曲艺音乐和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用两年半的节假日和夜晚,在全省率先独立完成了这两个集成的六安地区分卷共50余万字的编纂工作,并付样出版,于1988年、2004年先后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音乐家协会表彰。2007年起,先后出版了27万字的论文选《追求跨越》、8万字的《庐剧音乐概论》和30余万字的第二本论文选《思路·话语》。

  这位咬定“非遗”不动摇的上海少年,就是现已过75周岁的六安市文旅局退休公务员沈义龙。这位市政协老委员,在退休前后,仍在为“非遗”保护、传承建言献策,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或向有关部门呈送了《对民族器乐再度灿烂的思考》、《找回对本土文化的坚定信心》、《别跟在洋人后面起哄——也谈保卫中国文化安全》、《关于扎实推进“非遗”保护工作的建议》、《坚定中国音乐文化的自信》、《庐剧传承重在音乐》等20余篇文章。最近还就“非遗”保护工作提交了建议。

  沈义龙认为,“非遗”项目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完善的,它必须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发展。基于这种理念,他于2003年开始用创新方法保护“非遗”的尝试,历时5年,后经12次修改,独立完成了世界“非遗”项目——农历二十四节气的音乐载体——民族管弦乐套曲《中国节气》的创作。这一部堪称世界最长、用数个六安本土国家级、省级“非遗”音乐作为贯串全曲主题而成的音乐作品,其浓重的“非遗”叠加效应,生动地宣传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伟大成果,它将节气各时段气候变化、物候变化、农事活动和传统节日、民风民俗融为一体,使节气具像化了、鲜活起来了、充满生气了,进一步坚定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为了弘扬六安红色文化,他又将历史革命歌曲《红军到金寨》改编成了由“苦难的人民”、“红色曙光”、“进军金寨”、“欢庆胜利”等段落构成的民族管弦乐叙事曲,又为了支持皖西庐剧更好地表现革命历史和现代题材,适应人们新的审美需求,为《杜鹃啼血》、《又见桂花开》、《美丽村官》等大戏和若干小戏、庐剧演唱会创作总谱并担任指挥。期间,还为合肥进京演出的庐剧《情意缘》和最近上演的宣传中华传统美德的《三孝口》及三个小戏创作总谱。

  沈义龙表示,他将继续为致力做的这件事奋斗不息。今后,他除仍开展深入研究外,主要注重尝试用创新的方法保护、传承包括“非遗”在内的本土音乐。盼望得到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扶持。( 张 龙)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