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百姓关注>详细内容

胡守恒死守舒城:史可法仗义上奏 崇祯帝御批抚恤

编辑:张磊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7-20 10:53:25 【字体:

 

明末崇祯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42年,一个在舒城战死的朝廷命官牵动着崇祯皇帝的心。

这个人叫胡守恒,舒城人,崇祯元年进士,时任翰林院编修、太子东宫校书。这两个职位,权力不大,但声名显赫,翰林院是国家最高级的文化人,又是东宫太子的老师,于是常有官员慕名索要胡守恒的文章。有一回,有位县官以20两白银为价索求胡守恒的大作,文章还没求到,却被一个叫吴孟明的东厂锦衣卫侦查得知,吴孟明以行贿为由,狠狠地敲了这个县官一笔竹杠才罢休。

这年,胡守恒的母亲去世,在京为官的他请假回乡奔丧,本来丧假已满,他该回京了,可是,一个叫张献忠的人又拦住了他。

崇祯十五年三月,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部转战到英山、霍山一带,与滞留此地的“革左五营”等部起义军汇合后,实力大增,窥伺六安、庐州、舒城。

四月,张献忠大军在舒城降兵的引路下,将舒城县城重重包围。胡守恒没有守卫舒城的职责,也不是不能走,他的假期已满,完全可以理直气壮的溜走,他的家人和舒城乡民也都劝他赶紧返京。当时,舒城县并无县令,正在县城的胡守恒理所当然地成为明朝守卫舒城的最高指挥官。胡守恒站在舒城城墙上,流着泪说出令后世舒城人都应当景仰的话:“如恒去,舒于谁守?”--我如果逃走了,舒城老百姓怎么办?他站在城头,将张献忠的劝降信撕的粉碎,气的城下的张献忠哇哇乱叫,指着一脸黑须的胡守恒叫骂:“有能生擒那黑须汉子的,赏银与官!”

在得知胡守恒的官员身份后,张献忠又劝道:“翰林院编修胡守恒,又非县官,早早开城投降,迟一日挖你祖坟,破城后一命不留!”胡守恒不为所动,率舒城军民死守县城。四月初三日,由于守城叛将孔庭训畏死投降,县城终于被破。在这危急时刻,曾经多次赈灾乡民、饱受家乡人民爱戴的胡守恒,率乡民坚守巷战,誓死不降。有乡民提刀要为胡守恒割须,割掉这个吸引张献忠军的醒目黑须后,劝他利用最后的机会易服逃生。胡守恒满含泪水,仰天长啸道:“我为朝廷命官,倘若割须逃生,有何面目见我君父?”

最终,胡守恒伤重被俘,仍“骂贼不止”,张献忠恼急,将其“数十刃而死”!

胡守恒光荣地战死了,按例,明朝廷应当抚恤奖赏。但是在三百多年前那个兵荒马乱、信息不畅的年代,他保卫家乡、力战而致死的事迹,明朝廷,特别是崇祯皇帝一时难以查证,所以迟迟没有给予胡守恒任何褒奖。

有人说,崇祯帝生性多疑。其实,崇祯有崇祯的苦衷,他也曾被深深伤害过。就在胡守恒战死舒城前一年,崇祯十四年,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洪承畴在同清军的松锦大战后,一时下落不明。以洪承畴一贯的表现,崇祯皇帝理所当然地认为洪承畴一定是兵败而死。于是,崇祯帝亲自设坛祭拜、撰文哀悼,为其修忠烈祠。结果打脸了!不久,消息传来,洪承畴竟然无耻地投降了满清。

胡守恒死后一年的崇祯十六年,大明最后一位擎天柱石孙传庭也战死潼关,由于没有查找到孙传庭的尸体,崇祯帝一度怀疑孙传庭是诈死,一直到崇祯吊死煤山、明朝灭亡了,也没有给孙传庭任何褒奖抚恤。

所以,得知胡守恒战死家乡舒城的消息后,崇祯十分谨慎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他也命令有关官员多次查证胡守恒死守舒城的最后情况。终于,与胡守恒崇祯元年同举进士、曾任庐州巡抚、时任漕运总督的史可法出手了。嘉庆版《舒城县志》和光绪版《续修舒城县志》都刻有一篇史可法在亲赴舒城、实地查证后,给崇祯皇帝上的《词臣殉难疏》。这篇珍贵的历史文献详细记录了胡守恒殉难守节事和史可法请求为其请祭抚恤事。2010年5月,安庆师范学院的江贻隆教授还将这段历史以论文“为《史可法集》再补《词臣殉难疏》一篇”为题在历史专业刊物发表。

令我们舒城后人感动的是,《词臣殉难疏》中,还详细记载了崇祯皇帝为胡守恒战死舒城作的三次御批:

其一:据奏,胡守恒以侍从、词臣抗节守城,骂贼而死,义烈堪愍,著与优恤示旌。钦此。

其二:胡守恒与祭一壇,造坟安葬。钦此。

其三:胡守恒准赠詹事府少詹,荫一子入监读书。作者:李军  舒城县交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