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六安新闻>安徽新闻>详细内容

埇桥架 “桥”

编辑:高方勇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1-02-03 17:17:55 【字体:

  央广网宿州2月3日消息(记者孙叶 赵家慧)

生态优美的宜居城区埇桥 央广网发 秦凤森摄

  2月1日闭幕的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提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支持宿州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

  历史正在书写新的篇章。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党又乘势而上,带领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新发展阶段为我们描绘了这样的一幅景象:“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

  而在宿州,在埇桥,我们看到的,所呈现的,正如此。

  埇桥,是宿州唯一的城区,也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级区。在奋力摘掉省级贫困区的帽子后,“十三五”时期,埇桥实现了大步跨越:GDP从325.5亿元增长到705亿元,人均收入从3000美元提高到7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一举进入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投资潜力百强区的行列。

  “十四五”,埇桥将围绕“四区两基地”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皖北(埇桥)承接产业集聚区、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现代物流基地。

  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有开放之举:利用地处中原经济区、淮海经济区腹地、皖苏豫鲁四省交汇的优势,大踏步迈入长三角城市群、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发展机遇,“上下左右逢源”,“遇河逢滩架桥”。

  历史上的“一线城市”和“虹桥”典故

  宿州,有1200多年的建城史,人文荟萃,古韵流芳。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唐朝诗人白居易、宋朝大文豪苏轼与宿州的“不解之缘”。

新汴河景区东林草堂 央广网发 金永摄

  今天立春。跟立春这一节气关联最有名的诗作,或许就是白居易的名篇《赋得古原草送别》了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写的,便是埇桥符离这一带的景色,唐朝时这里盛产符草。白居易在符离居住时,还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他在这里爱上了一位名叫湘灵的农家姑娘。白居易在符离生活21年,直到他考取进士并且守完父丧才离开,现在的宿州还有乐天园和东林草堂等与白居易有关的古迹。

隋唐大运河宿州段埇桥双边码头遗址挖掘现场 央广网发 武正润摄

  在隋、唐、宋三朝,宿州极盛,其主要的缘由就是因为这座城市当时处在水运的枢纽。隋炀帝于大业元年即605年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运输,通济渠成为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段,它引黄河水与汴水合流,而汴水与孔子曾留下“子在川上曰”名言的泗水又在宿州、徐州这一带交流,经京杭运河的邗沟,流入古称瓜州的扬州,构成历史上著名的“黄金水道”。故而,白居易还有一首词《长相思》写及:“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

  水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水运的繁盛又促进了城市的繁盛。通济渠是当年最重要的漕运河道,唐代安史之乱后,地理位置特殊的埇桥对于保障漕运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资治通鉴》记载:“江、淮漕运,自淮入汴,以埇桥为咽喉”。鉴于埇桥的重要性,唐宪宗元和四年在埇桥建置宿州,揭开了宿州建城史,奠定了宿州在唐宋时期重要中心城市的历史基础。宋代对汴河漕运的依赖更超过唐代,据资料记载,宋崇宁年间,宿州人口规模在运河沿线城市中仅次于首都汴京,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一线城市”。

  汴河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线,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经济繁荣也带来宿州文化的繁荣,唐诗宋词在这里比肩而立。大文豪苏轼十次踏足宿州,留下了“此去淮南第一州”的赞叹。

埇桥扶疏亭内苏轼《墨竹图》真迹石刻 央广网发 韩飞摄

  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故事是:被誉为“中华第一神品”、以宋朝都城开封为原型绘制的国宝画作《清明上河图》,图上最吸引眼球之处当属“虹桥”。气势不凡的虹桥,使汴河流域最大的船舶都能顺利穿越,整座大桥全部由木材修建而成,整根整根的木材并列铆接榫合,以支撑大桥的跨度,河中没有石柱,桥面又用成排的木材链固杵紧,使之形成一个硕大坚固的整体。在一千多年前,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壮举工程。

  而虹桥建造的“开山鼻祖”,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任宿州知州的陈希亮,他在公元1041到1048年间,主持建造了埇桥,那也是汴河上最早的虹桥,是迄今可考的世界第一座大型木拱桥。

   “宿徐”筑起“连心桥”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新征程中,宿州,正劈波斩浪,奔向新的彼岸。

  《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高标准打造“徐州—宿州—淮北”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高质量推动各设区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共建合作,持续深化宿州埇桥区与徐州铜山区对口合作。

  宿州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门”,与江苏徐州接壤。从古往来看,宿州与徐州也一直“血缘相连”。宿州在埇桥建置,区划就分别来自徐州的符离、蕲等地。

连接宿州和徐州的符离大道 张启伟摄

  2019年10月,在距离老206国道3.5公里的平行线上,双向8车道,共48.7公里的符离大道正式通车。从此,宿州与徐州之间形成了“国道+城际快速路”双通道交通系统,时空距离缩短到50分钟,宿州市紧依徐州市“一小时都市圈”,徐宿一体化加速成型。

符离大道周边景点大五柳风景区 央广网发 余峰摄

  符离大道也架起徐宿文旅之“桥”。

  埇桥区委宣传部的陈志方是个95后,他全程参与了符离大道文旅产业的规划和实施工作。站在符离大道的起点,看着眼前笔直平整的新路,他显得有些激动,“206国道距离各个景点都太远,而且彼此之间没有相通的支路。符离大道建成后,将皇藏峪国家森林公园、五柳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山水资源,及符离、闵祠、小山口、大方寺、镇头寺等人文资源串联起来,它的开通激活了徐宿淮中央生态区旅游价值。”

  符离大道为宿州市埇桥区打造黄淮海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示范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随着交通和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埇桥区更加具备承接长三角游客的能力。”陈志方说。

  埇桥正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加快打造京沪杭3小时高铁旅游圈重要节点、皖苏鲁豫省际重要区域性文化旅游目的地,高起点规划建设符离旅游生态大道、新汴河景观带两侧旅游项目,推进中华孝文化园、白居易文化园等项目提升改造加快实施,擦亮旅游名片。

  宿州和埇桥以打造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样板区和淮海经济区副中心城市为目标,加速与徐州深度融合。两市间县乡公路畅通工程建设正在实现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的无缝对接。

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 央广网发 刘峰摄

  2018年12月9日,宿州徐州两市签订了《宿州徐州合作共建现代产业园框架协议》,去年12月,宿州徐州现代产业园区埇桥园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宿徐现代产业园埇桥园作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已先后承接徐州装备制造、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产业转移企业100余家,总投资约285亿元,发展成效得到了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认可,被写入安徽省政府2020年工作报告。“十四五”,埇桥将积极参与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建设,大力推进机械制造产业集聚发展。

广识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央广网发 王见摄

  在园区内的安徽广识电气有限公司宽阔的厂房里,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忙碌着。从徐州到宿州,总经理胡海涛说,新厂房面积比徐州旧厂区扩大了近4倍,产能扩大了5倍。“以前,由于产能不足,我们最大的单子顶多也就2000万。2020年,我们完成了6000万的订单。”去年年初疫情期间,园区管委会为公司开辟绿色通道,跨省的设备转移基本没有受到影响,2月搬入,3月就开始试运营。“从税收优惠到营商服务等方面,埇桥区和产业园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计划到2025年产值突破10个亿。”

  宿徐现代产业园埇桥园现有企业143家,其中规上企业52家,2020年总产值84.2亿元,新签约项目24个,到位资金45亿元。截止2020年11月,园区完成经营(销售)收入78.1亿元,增长6.8%;税收收入4.9亿元,增长7.1%。

  放眼埇桥全区,一方面,在加快推进机械制造、板材家居、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符离集烧鸡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让传统产业“长”出新业态,努力向产业链的中高端攀爬。绿色家居产业园主动承接沿海地区办公家具、定制家居的产业转移,积极引进环保绿色板材、全屋定制家具及智能门锁类、触控家居类、五金配件等配套产业,打造绿色、智能、高端家居产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注重新兴产业培育,加快5G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布局应用,打牢未来竞争“新底座”,壮大数字经济新动能。

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农展馆 央广网发 伯德衡摄

   农业产业的“触角”伸到长三角

  埇桥既是城区,也是农业大区,耕地面积有260多万亩,常年小麦种植面积180万亩,玉米130万亩。2017年9月,埇桥区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园围绕粮食和畜禽两大主导产业,大力推进“三区两园一中心”建设,“三区”即农旅融合观光区、标准化农业生产区、种养一体化示范区,“两园”即农产品加工园、物流产业园,“一中心”即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服务中心,力争打造成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样板。

  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梅看来,“融长”有两种“融”法,“除了学习借鉴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做法补足我们的‘短板’,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去补上长三角种养业的‘短板’。”张梅希望,将园区打造成长三角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成为长三角地区的“中央厨房”。

  实际上,现在埇桥已经做到:畜禽产量的30%以上、果蔬产量的50%以上供给长三角地区,是长三角名副其实的菜篮子、面袋子、果盘子、肉案子,埇桥下一步的目标,是通过与长三角地区电商合作,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皖北粮仓 央广网发 秦凤森摄

  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管委会农业发展部部长侯祥辉告诉记者,沪苏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居民对于蔬果的绿色要求也高,想要让园区地里长出的蔬果粮食端上长三角百姓的餐桌,园区“两平台一中心”建设必不可少。

  “两平台一中心”即智慧农业管理与服务平台、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和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智慧管理”,让园区的蔬菜都“有迹可循”。侯祥辉告诉记者,目前,园区80%的果蔬都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申请认证费用,都由园区进行全额补贴。”

  不只是“一体化”,还要“高质量”。

  2020中国豆制品行业年会暨第七届中国大豆食品专用原料研讨会在埇桥区举行 央广网发 埇桥区宣传部供图

  埇桥区出产的大豆声名远扬,但此前,仅多作为原料销售,本土并没有大规模化加工大豆制品的能力。张梅告诉记者,产业园接下来要重点开展以小麦、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的区域品牌创建,树起“埇桥大豆”品牌,启动建设大豆加工产业园。“我们计划建造一个500亩的大豆加工园。在去年9月份的大豆产业年会上,我们面向长三角,引入一批优质豆制品加工企业,带动当地农业企业一起发展,提升产业链的附加值。”

温氏畜牧业有限公司尖山养猪基地 央广网发 秦凤森摄

  生猪养殖也是埇桥的优势产业。侯祥辉告诉记者,去年园区生猪出栏量达到130万头,但是由于就地宰杀和冷链运输能力不足,埇桥区80%的生猪都是调往省外。“生猪宰杀和相关肉制品产业是我们2021年招商的重点,要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会强链、补链,15家意向入驻的加工企业正在洽谈。”

符离集刘老二烧鸡厂生产车间 央广网发 武正彪摄

  位列“中国四大名鸡”之首的符离集烧鸡也产自埇桥。1912年开通的纵贯南北的主干道津浦铁路,设有符离集站,路过的蒸汽火车需要停靠加水,乘客得以下车休息购货。因此,靠着当年的绿皮火车,符离集烧鸡就这样随着南来北往的旅客,走进了千家万户。

  如今,宿州及埇桥正谋划振兴符离集烧鸡产业,建设中国符离集烧鸡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烧鸡产业,扶持更多像“徽香源”、“刘老二”这样的品牌龙头企业进军长三角、香飘高铁线。

汴河新貌 央广网发 秦凤森摄

   记者后记:

  采访宿州、埇桥,不得不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不由得感觉记者自己的“孤陋寡闻”。与喜欢读书、说起当地历史典故娓娓道来如数家珍的宿州市委常委、埇桥区委书记王启荣畅聊,才知千年前,府衙建置于埇桥的宿州就有如今的“北上广”一线城市地位,这里舟车会聚,人流如织,更有“虹桥”为各地学习“榜样”。大运河的开通,成为隋、唐、宋三代中国的经济命脉。黄河夺淮后,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汴河渐渐淤塞直至消亡。现在与汴河遗迹平行东流的新汴河是1966年动工兴建的,极大地解决了皖苏地区的水旱灾害。皖苏本就“唇齿相依”,如今进入到长三角一体化的新阶段,正架起许许多多有形和无形的“虹桥”,助力区域共同发展。宿州、徐州都是人口大市,埇桥更是全国人口第一大县级区,有190万之众。在许多城市感叹“人口红利”退潮的当下,凭“人多势众”之利,齐心协力,必定能做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开创出崭新的事业。如果说在古代中国,水运及舟桥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话,那么,可以说,现代物流业在今天的经济格局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埇桥区符离镇大张旗鼓建设的千亿级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一定会成为一座令世人瞩目的新“虹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