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科教育人>六安教育>详细内容

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助力民俗文化发展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暑假“三下乡”团队走进临淮岗乡“非遗”文化

编辑:汤晓雪 来源:皖西学院 发布时间:2019-07-17 16:09:21 【字体:

  为贯彻落实团中央《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要求, 7月13日上午,在文化与传媒学院熊辉老师的带领下,文传学院暑期“三下乡”调研团队出发前往霍邱县临淮岗乡开展为期三天的暑期调研活动,探索那里传统的民俗技艺,助力乡村振兴。

  经过3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临淮泥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田孝琴老师家中,见到了那活灵活现泥塑小人,它们或交谈、或打闹、或冥思……满屋子的展品摆满了三层房间,田老师的作品主要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乡村田园生产生活、童年记忆主题和传统文化。其中第一类主题最具代表性,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她的每件作品人物神态都不重样,让人不由得对田老师的艺术创作能力产生敬佩之情。看到我们这么感兴趣,田老师也很热心的解答我们的疑问,并向大家讲述她与泥塑之间的故事。

  从展厅出来来到田老师工作室,我们有幸看到她制作泥塑的方法,一双巧手左右摆弄,精心雕琢,一个憨态可掬的小泥人儿就出现在我们面前。田老师告诉我们,制作泥塑用土要经过选土、挖土、晒土、砸土等十几个步骤。她说她的这些创作灵感都来自乡村,来源于生活,每一个形象早就深深印在她的脑海中。如作品《城南旧事》中破旧的大门、抽烟的老人、藏猫猫的孩子等都来自她脑海中儿时的记忆。

  为更好地记录保存这项民俗文化技艺,我们对田老师还进行了专访,也了解到更多临淮泥塑背后的故事,更加感受到民俗文化的魅力。

  临淮乡间除临淮泥塑外,还有另一项宝贵的民间技艺——临淮柳编。第二天,调研团队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生产基地,近距离感受这项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柳编生产基地的柳编样品设计师孙一成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当地的柳编文化博物馆及生产工厂。博物馆内柳编制品数不胜数,除了传统的提供使用的筐、篮子、箱包、篓子之外,还有大量的装饰用的花瓶、灯罩、吊篮等工艺品。工厂内操作工人技艺娴熟,有条不紊的制作相关工艺品,孙师傅介绍说,素有“金根银苗”的杞柳由于生命里顽强,能够抵抗淮河洪水的威胁,临淮家家户户种柳编柳,乡间有谚语“学会柳编这一行,三到五年盖楼房”可见当时柳编生产的行情。

  结束乡间实地探访,最后一天我们前往霍邱县文化局,了解霍邱更多的民间文化宝藏。穆志强副局长通过霍邱非遗展品、非遗视频等方式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霍邱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霍邱的剪纸、木刻、皮影、临淮推剧、花鼓戏等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拍摄了相关纪录片,剪辑之后准备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关注这些乡间民俗,去传承传播这些民俗文化,去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千里淮河,孕育了霍邱临淮这片沃土,也积淀了世世代代的临淮文化。临淮泥塑、临淮柳编、临淮推剧等正是淮河文化的体现。我们当代大学生应不断学习传统文化,用行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本次暑期“三下乡”对霍邱县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不仅学习了地方传统文化,也锻炼了我们大学生团队的社会实践调研能力,使队员深深地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深刻意识到到乡村传统技艺需要保护、振兴的迫切性。同时,这也对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精彩纷呈的地方传统文化,认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文图/张金鹏 审核/储召红)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打印正文】